為了解“幫信罪”在司法實務中的治理模式,武漢大學法學院“知行并濟,共研幫信”實踐團隊走進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和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調研活動,與基層法律從業者開展訪談,共同探討幫信罪治理在司法理論與實務所面臨的疑難問題,推動我國信息網絡犯罪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法院調研:深入一線,學研結合
7月10日,“知行并濟,共研幫信”實踐隊一隊成員奔赴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開展調研。
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針對幫信罪的立法目的、立法背景、實務審理中的困難等多個方面向三位法官提出問題和疑惑。刑事審判庭的徐法官向團隊介紹了幫信罪的地區概況:“這幾年幫信罪確實上升的幅度很大,應該已經達到刑事所有案件的前三了。而且近三年來是一個逐步的上升趨勢。”
對于幫信罪的立法目的,三位法官均認為其根本目的是為遏制上游的詐騙犯罪活動,即通過切斷信用卡的非法流通,把上游的詐騙犯罪限制于少發的境地,從而保護老百姓的錢袋子,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長治久安。
二、法官訪談:了解實務,求得實解
7月28日上午,實踐隊二隊成員在指導教師敬力嘉老師的帶領下,奔赴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調研。
根據法官提供的數據,近三年幫信罪的數量呈現波浪式的變化,自2015年推行之初的無人問津到2021年的爆發式增長,其主要犯罪群體有高學歷化、社會閱歷淺、剛入職的特征,犯罪群體低齡化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大趨勢。對于該群體的定罪量刑,法官們在司法實務中往往傾向于從輕處罰或不起訴,他們普遍認為懲治上游犯罪和打擊幕后金主才是治本之道。
在引導與交流的過程中,整個團隊對于司法實務中如何認定幫信罪、學生群體如何規避風險、公眾如何提高認識防范能力等幾個問題均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實踐隊員鄧芮表示,本次訪談使他受益匪淺,意識到當代大學生群體應當懷著更高的警惕心對待幫信罪,在理論與實踐當中尋找治理的著力點。
三、律所走訪:下馬看花,行之有向
7月28日下午,實踐團隊陸續走訪了武漢市內的三家律所,走訪對象中有長期處理幫信罪案件的資深律師,也有曾經在檢察機關公訴科任職的工作人員。團隊成員與三位律師就活動的主題展開探討,在交流過程中發現了法律從業者對于此類案件的不同觀點。
在訪談中,數位律師均提到了有關幫信罪的限縮和從寬處罰的情況,對于犯罪人群低齡化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表達了”不枉不縱,合理維權“的職業期望,言語中處處可見人性的光輝。
通過與一線法律工作者的實地訪談,實踐團隊對于幫信罪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對網絡電信犯罪治理的“中國方案”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心。
據悉,此次活動處于武漢大學“知行并濟,共研幫信”實踐團隊的調研階段,該團隊后續將繼續圍繞“幫信罪”主題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為最終提出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礎。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知行并濟,共研幫信”實踐團隊將持續關注相關議題,為我國的法治中國建設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