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學校里,從來沒有過類似于社會實踐的經歷,更不用說走進鄉村和與自己接觸很少的勞動人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經歷。在這次“胡楊青年服務基層,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工作中,我充分地認識到了人的一生很短,而世界很大,我們實在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不一樣的地方,也很難見證和感受不同的人所經歷過的不同的人生,所以我認為能夠有機會去體驗一下這樣的生活是很有意義的。人總是能夠在不一樣的、新鮮的環境中學到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幫助一個人慢慢蛻變,成長以至成熟的催化劑。
在本次社會實踐中,我們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多種方式深入社會基層之中,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各類實踐活動。易班發展中心組成的三下鄉小隊前往了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三團二十一連,參與進行了“胡楊青年服務基層,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實踐活動。
在前往目的地之前,我們的志愿者們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并針對這些看法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因此我們團隊的各個成員在到達二十一連之前就已經對我們將要進行的志愿活動有了一個比較基本的了解。十三團二十一連以種植棉花、大棗、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其中最特別的就是玉米,其作為近些年來新興起的種植作物,當地農戶對玉米的種植經驗并不豐富。在對三下鄉活動將要面對的情況進行了部分認知之后,我們的志愿者團隊帶著好奇和疑問走進了實踐單位。
留在實踐單位的幾天里,我們堅持進行走訪調查、走入當地空巢老人的家中,聽她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歷,聽她繪聲繪色的講述自己當年那段開墾荒漠的苦中作樂的經歷,感嘆于老一輩人的執著與堅韌。我們志愿者還了解并參與了棉花打頂的流程,隨時隨地記錄總結,雖然在實踐過程中深感繁瑣和疲憊,但是我們對于許多工具都感到十分新奇,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探討著各種工具的功能作用,并且能對當地村民有所幫助,我們總覺得此次的三下鄉活動意義非常,內心深感高興。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目的便是要發揮我們的新媒體特長,為當地連隊建言獻策,接觸了解新時代鄉村的運行方式,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實現自我價值,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為我們畢業之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和衛生"三下鄉",各高校系統的學生群體在文化下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三下鄉"實踐活動,既促進了鄉村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成長成才;既傳播了先進文化,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接受先進文化的哺育;既彰顯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三下鄉"活動把活動組織與機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既抓住了當前效果,也考慮到了長遠利益保證。三下鄉,常下鄉;把"送"與"用"切實地結合起來,在"用"字上著力,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把"送"與"建"結合起來,在往基層送的過程中,著眼加強陣地隊伍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經濟的造血功能。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了解民情,親身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辛。從而增強我們大學生對農民的感情,只有對農民和農村有了感情,才能讓我們大學生和農民的心貼得更近,靠得更牢,才能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才能感悟勞動的辛勞和意義,才能真正地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意識,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真正地實現我們社會的和諧。
三下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從組隊策劃,到下鄉實踐,再到總結匯報,相關的工作都很多,也很繁瑣!當然,經歷一次三下鄉,我們的收獲也很豐富。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有利于其自身增長才干,磨煉品格和意志。通過參加下鄉時所開展的活動,使我們這些處在溫室繭房中的大學生分析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和其他人的交流,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借鑒他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
在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我們對在此期間的新媒體宣傳工作做出了總結。我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線下面對面提問的方式,對當地的新媒體普及程度進行了初步了解。經過我們的總結和分析,發現在鄉村中,人們對于網絡的認知還只停留在初級的基礎階段,大多數人都片面的認為網絡的作用僅僅是娛樂而已。我們志愿者也深刻地認識到,在新時代將新媒體融合到鄉村振興工作里是必要的,但也是艱難的。新媒體的普及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三下鄉的活動十分豐富,學生們都在活動中收獲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快樂和友誼。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堅定地發揚了胡楊精神,不怕吃苦,熱愛勞動,也深刻地意識到了下一步應該更加認真地夯實學業基礎,應當正確地將學術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積極踐行實踐出真知的真理。
在活動結束的那天,我們即將分別,彼此都是那么地不舍。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將懷揣著這份珍貴的、難忘的記憶,去探索生命中更加廣闊的新天地,無限的過往,當下是歸宿,無限的未來,從當下啟程。我們離開了,但是我們會記住那么一個地方,那里曾經有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時間:2023-09-21 作者:朱賀 來源:塔里木大學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