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致力的學校任務變革以及由此引發的外部環境變化,亦使得學校責任呈現出“無限性”發展征象。“無限性”責任本是研究者用以描述具有職責全能性、無邊界、不清晰等特征的政府所用概念,在此也可用于學校。融匯學校特點可知,其主要凸顯出學校職責趨向泛化、學校責任的絕對向度問題。
學校服務屬性彰顯是“雙減”政策所指明的一種轉向,但何種服務才可稱作恰切到位仍需審思。經濟學者認為,市場所供服務是要滿足顧客短期消費需求;從政治學角度看,服務則在于關注公民需要與利益,側重對長遠利益的保障與維系。對比兩方視角可知,區別在于前者重在關照短期,后者則是考慮長期利益,但相同處是都強調對主體需求的關切。因失卻考量需求的服務,僅可算作停留于表層的“偽服務”。如學者所述:“服務的有效性取決于需求的滿足程度。因此,服務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公共需求,要根據公共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落于學校層面亦如是,要建立在對服務對象需求認知基礎之上,在雙向互動后提供能真切回應學生成長需要的服務。但受到行為主體思維、學校制度結構等因素牽制,服務目前僅限于單向度產品供給,在需求獲取與回應方面仍存需求表達空間缺位、需求回應機制孱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