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繼承、豐富、發展了這一科學理論,強調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質、開發人的潛能。在發現學校過重的校內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對學生學習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后,國家出臺實施“雙減”政策。這是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雙減”政策的推行來關心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學生了解社會、豐富自身知識、實現創新思維、提升自我能力的重大決策。“雙減”政策以校內校外兩方并舉的方式,通過對中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進行綜合治理,舒緩中小學生面臨的學習教育壓力,從而推動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釋放學生的主體活力,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實現自主發展和個性化成長,提高綜合素質,發展健全人格,更加凸顯學校、家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影響,有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更好融入社會。使學生的知識、健康、能力得到全面且豐富的發展,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雙減”政策的推行,將會推動義務教育的高質量、均衡發展、整改不健康的功利化培訓市場、有效地減少民眾的教育成本讓更多的家庭在較低的成本、相對平靜的心態下接受教育。深入落實“雙減”政策,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三線、四線城市和城市的學校資源匱乏,貧富懸殊,使得普通家庭的子女很難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所以,要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師資隊伍的雙向交流,探索強校與弱校的整合,真正推動教師資源的共享,利用科技賦能教育公平,用“互聯網+”推動教育資源供給,以實現教育公平。“雙減”既要“減”,又要“增”,兩者的目標都是要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民眾的教育滿意度。在實施“雙減”的同時,許多地區都在充分調動中小學辦學活力,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加快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注重平衡城鄉教育資源,凸顯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