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窯火琉光社會實踐隊,以五天時間深入淄博,從琉璃藝術的歷史脈絡到當代生存現狀,從匠人的堅守到創新的嘗試,完成了一次對非遺傳承的深度探訪。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傳統,用思考碰撞未來,為這份千年技藝的守護與傳承凝聚青春力量。
初遇琉璃:在博物館與火焰中識匠心
實踐首站是中國陶瓷琉璃館,千余件琉璃珍品靜靜陳列,從戰國的古樸珠飾到明清的精巧擺件,流轉的光影里藏著跨越千年的技藝密碼。隊員們在展品前駐足,直觀感受琉璃從原料到藝術品的蛻變傳奇。
隨后的燈工體驗讓“火中取藝”不再是抽象的詞語——高溫火焰炙烤下,玻璃料在指尖軟化、塑形,稍不留神便前功盡棄。短短幾分鐘的嘗試,讓大家讀懂了匠人指尖的老繭與掌心的溫度。
下午的展館志愿服務,則讓隊員們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梁。在引導觀眾、講解展品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公眾對琉璃的認知多停留在“美觀”層面,這讓“傳播非遺價值”的念頭愈發堅定。
深訪肌理:古鎮爐火邊聽傳承之惑
次日,隊員們走進博山顏神古鎮,老窯的煙火氣里藏著琉璃最鮮活的生命力。老師傅們手持料棒,在火焰中旋轉變幻,一口氣、一雙手,熾熱的玻璃便成了形態各異的器物,技藝之純熟令人嘆服。
但這次深度訪談卻揭開了繁華背后的隱憂:“學這手藝得耐住性子,年輕人坐不住”“機器做的便宜,手工的賣不動”……匠人們的嘆息里,是工藝復雜、后繼乏人、市場擠壓的現實困境。
下午的陶瓷琉璃大觀園調研更印證了這一點:機制產品憑借低價占據市場,手工琉璃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非遺傳承的緊迫感,在這一天變得無比真切。
探路創新:現代化車間與毫尖技藝中的平衡術
第三天的行程充滿對比與思考。淄川領尚琉璃的現代化車間里,標準化生產線讓琉璃制作效率倍增,從原料配比到成型包裝,流程化作業展現了傳統工藝產業化的可能,但也讓人思考:流水線的高效與手工的溫度,如何共存?
下午的張廣慶內畫研究院則是另一片天地。魯派內畫“以毫尖繪乾坤”,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路華大師執筆演示,在琉璃瓶內壁反向勾勒,山水花鳥躍然“瓶”上。“守得住根基,也容得下新意”,大師談及傳承時的開放態度,以及將現代元素融入內畫的嘗試讓隊員們深受啟發。親手體驗內畫時,才知“毫厘之間見真功”的不易,對這門絕技的敬畏也油然而生。
播撒微光:校園與社區里的文化傳遞
實踐的意義,在于讓更多人看見琉璃之美。第四天上午,隊員們走進張店區鐵路小學,化身“非遺講解員”,用故事和圖片帶孩子們認識琉璃,體驗簡單的內畫。當孩子們握著筆專注勾勒時,眼中的好奇與興奮讓大家看到了傳承的希望種子。
下午的社區調研與宣講,則是另一種傳遞。通過問卷了解居民認知,用所見所聞講述琉璃故事,不少人聽完感嘆:“原來手工琉璃這么講究,得好好保護。”這份來自大眾的回響,讓文化傳播有了更實在的意義。
聚力前行:從實踐中尋非遺守護之道
最后一天,隊員們梳理五天所得,凝練出琉璃傳承的核心挑戰:人才斷層、市場沖擊、創新不足、認知薄弱。但同時,匠人的堅守、企業的探索、孩子的熱情,也讓大家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隊員們認為,守護琉璃非遺,需多方發力:以激勵機制吸引年輕人傳承技藝,讓“活態傳承”落地;在守正基礎上創新,拓展產品應用場景;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借新媒體擴大影響;更需政策與市場協同,為傳統工藝營造良好生態。
此次淄博之行,隊員們不僅見證了琉璃的璀璨,更讀懂了傳承的重量。他們愿做微光,將這份對非遺的理解與熱愛帶回校園、傳遞開去,讓千年琉光在新時代續寫璀璨篇章。窯火未熄,傳承不止,青春之力,正為這份堅守注入新的能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