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依托“參觀走訪、調研訪談、座談研討、新聞宣傳”等形式多線探尋AI技術如何通過與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破解科創中小企業發展痛點,以行業發展新趨勢為導向,推動智能財務人才培養。
數據的全鏈路管控:從生產末梢到管理中樞的智能滲透
AI技術對科創中小企業的改造,首先體現在對生產與管理全流程的“數據打通”,實現從經驗決策到數據驅動的轉型。
7月11日,團隊前往盱眙香米精制中心。來到產業中控中心,負責人孫先生指著屏幕向團隊成員介紹:“左、中、右分別是待篩米倉、精米倉和成品倉。每根管線都對應車間里的輸送通道,AI會自動把米粒‘導流’到綠色的空管道里。就像給米粒裝了GPS,哪條路快、哪條路空,全由AI實時算出來。”在確保原料輸送高效有序的同時,系統的異常警報功能還可及時發現管道堵料等問題,保障生產的連續性。在負責人的引導介紹下,成員們還仔細觀摩了篩米設備的工作過程,了解到在生產環節中,檢測系統如何在一秒時間內識別數百粒稻米,并結合AI模型實現0.1毫米級精度分級。此次實踐讓實踐隊員們在機器與智能的交織里,讀懂了“一粒米的蛻變”。這不僅是糧食加工的過程,更是AI賦能傳統產業、科技守護糧食安安全的生動注腳。
接著,實踐團來到了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在參觀智能車間的過程中,在負責人的引導介紹下,成員們看到了AGV小車與機械臂的協同作業,由AI調度系統實時調控,實現不同產品切換的無縫銜接,提高人均效能的同時還能夠控制不良品率,展現了制造業的智能管理范式。負責人特意提到了AI預測性維護系統:“以前設備壞了才修,又費錢又影響生產,現在系統能通過分析設備數據提前排查故障,把維修成本降低了60%。”在數字化管理中心,團隊成員圍繞技術落地成本、實際應用效果等問題與負責人交流,對AI技術如何深度融入企業運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參訪結束后,團隊成員王垿成表示:“此次調研打破了我對智能制造的抽象認知,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不僅了解了菲尼克斯電氣的業務架構與技術實力,更深刻體會到人工智能科技賦能產業的實際路徑。”


圖為菲尼克斯智能化車間。王垿成 供圖
效率提升與風險防控:AI破解科創企業管理核心痛點
科創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小而靈”,但傳統管理模式往往受限于效率低下與風險難控,AI技術正通過流程重構解決這一矛盾。
7月15日,團隊前往智器云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踐參訪。在座談會上,談及科創企業管理現狀,智器云CEO王海波直擊痛點:“我們團隊前期調研顯示,87%的科創企業受困于數據孤島問題,傳統管理手段在實時性、精準性上與智能管理存在代際差距。”他現場演示AI管理沙盤,通過智能建模,AI技術能夠使一個千人級企業的月度成本核算從數天壓縮至4小時,預算調整周期從季度級縮短至周級;融合多流數據的監測體系可提前14天識別經營異常。這些鮮活的實證讓師生團隊深刻認識到,AI已從單純的工具逐步進化為管理系統的“基礎代謝機制”,其核心價值在于為企業構建內在的智能決策循環體系,推動管理效能實現質的飛躍。對此,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黨委書記卜金濤表示高度認同,并提到學院將著力推動校企協同創新,聯合開發適配科創企業實際需求且支持輕量化部署的智能管理決策支持工具。同時,此次調研實踐也為學院對接產業前沿、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將進一步調整課程設置,強化學生在智能財務、數據管理等領域的技能培養,助力培養更多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圖為團隊成員與智器云企業高層開展座談。王垿成 供圖
7月21日,團隊前往南京龍潭港,其智能化轉型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整個港口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港口的AI調度系統能夠對整個作業流程進行精準調度和優化,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以前,港口的調度主要依靠人工經驗,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失誤。現在有了智能調度系統,我們可以根據實時數據進行科學決策,大大提高了港口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負責人介紹道。5G+AI安全生產平臺覆蓋14個作業環節,41種AI算法實時監測違規行為,使港口的運營效率、服務質量和安全性得到了全面提升,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團隊成員來說,此次參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前沿科技在實際生產中的應
用,激發了成員們對科技創新的熱情和追求。


圖為團隊成員在南京龍潭港合影。秦陽 供圖
專業服務的價值重構:財稅領域的智能化轉型與人才升級
財稅管理是科創中小企業的“生命線”,AI技術不僅提升效率,更推動服務模式與人才需求的根本性變革。
7月29日,團隊前往南京信惠通,技術負責人為團隊成員詳細演示了公司自主研發的AI智能財稅系統,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了AI技術在財稅工作中的強大賦能。該系統通過AI模型將傳統人工申報時間壓縮至20分鐘內,錯誤率趨近于零。演示結束后,實踐團隊成員與南京信惠通的財稅專家圍繞“AI時代財務人員的能力需求”展開了熱烈討論。團隊成員紛紛就AI技術對傳統財務崗位的影響、財務人員如何提升自身在智能化時代的競爭力等問題向專家請教。“AI確實替代了部分基礎性、重復性的財務工作,但這也推動著財務人員向更具價值的管理型角色轉型。”正如企業專家所言,未來的財務人員需成為“財務+AI”的復合型人才,這一趨勢為科創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技術工具與專業能力的融合,才是應對智能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團隊成員王脂瑞表示:“本次參觀學習不僅拓寬了我的專業視野,更讓我深刻認識到自身知識體系與行業需求的結合點,未來我將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努力成長為服務基層經濟建設的高素質財務人才。”


圖為團隊成員與信惠通企業高層探討AI應用。岳靚 供圖
智創未來,財賦新程。此次系列調研讓“財賦矩陣”團隊深刻體會到AI技術與管理實踐融合的廣闊空間,不僅直觀感受到智能技術為產業升級帶來的全新可能,明晰了技術創新與管理變革聯動的內在邏輯,更明確了自身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些實踐經驗為探索科創領域的智能化發展路徑提供了有力支撐,揭示了科創中小企業唯有主動推動AI技術與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構建獨特優勢,實現從“生存型”到“發展型”的跨越。同時,也以青年視角為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提供了鮮活依據,推動培養出更多懂技術、通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革新與經濟發展。(通訊員 陸甜 孫景鈺)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