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初滴、日晷斜臨
曦光乍破,薄霧未收,志愿者執壺引水,與童稚共筑水鐘。玻璃滴漏,珠串成線,滴滴答答,似在替朝陽讀秒。孩子們屏息貼耳,傾聽時間淌過指尖的聲音,第一次明白:光陰亦可捧于掌心,量于分寸。
拾地理之經緯,探日軌之奧秘。硬紙板裁成圓晷,量角器定其傾角,一針指天,一刻留影。正午陽熾,晷影如墨,緩緩爬過童眸;志愿者俯身講解“午正”之義,童聲齊誦“一寸光陰不可輕”。紙板雖輕,卻托起宇宙之序;影子雖淡,卻刻下科學之痕。
燈虎競猜、智趣衡生
午后長廊,彩箋懸謎,如繁星點點。謎面飛花:“不借東風力,自重亦千鈞”“一點如星,晝夜無眠”,孩子們踮腳摘條,蹙眉沉思;答中者雀躍,未中者亦笑。三十分鐘里,計量化作詩語,知識藏于歡聲,長廊成了一條流動的“文化秤”。
桿秤造象、童心載舟
彩紙纏桿,細繩作紐,一桿小秤在掌心誕生。繼而轉戰操場,水球為“象”,礦泉水瓶作“舟”,石子代“籌”。稚手搬舟、投籌、讀數,仿曹沖之法,悟等量之理。夕陽金輝下,孩子們抬秤高呼:“我稱出了一頭‘大象’!”笑聲隨波,晃碎了一池霞光。
日影西斜,文化節圓滿。志愿者以微光探尺,童稚以童心度衡;一寸晷影、一滴水聲、一紙燈虎、一桿秤星,皆化作明日的科學星火,長照山鄉。
歡迎關注中國計量大學光電學院黨員之家官方公眾號,持續關注2025“微光致遠”社會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