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我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內涵,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與使命擔當,7月10日,江蘇科技大學“揚帆志遠”實踐隊赴祖國西部邊陲重地——新疆喀什地區,先后走進張騫紀念館、疏勒博物館及喀什博物館,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絲路文化探尋之旅,通過文物考察、實地調研、互動交流等形式,追溯歷史根脈、聆聽建設故事、感悟英雄事跡,感受喀什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傳承,收獲了深刻的成長感悟。

溯先輩足跡,悟文化交融之韻
在張騫紀念館,實踐團循著歷史脈絡,透過文物與史料,重溫了先輩們與新疆的不解之緣。從張騫“鑿空西域”促進文明交匯,到林則徐流放伊犁時踏遍天山、繪制輿圖推動邊境開發,再到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復新疆、力促建省固邊,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新疆歷來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園,促進民族團結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傳承。張騫“持漢節不失”的堅韌、林則徐“興修水利,推廣墾荒”的擔當、左宗棠“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壯舉,更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先輩們“守土有責、護民為本”的家國情懷。


遇習俗互通,促民族團結之興
在疏勒博物館,有位維吾爾族小朋友主動上前,用流利的普通話向大家介紹民族禮儀:“家里來客人我們會端上香甜的泡茶和馕;見到長輩要彎腰問好”,他的聲音里藏著各民族相互尊重,批次接納的樸素指揮。而從張騫時代的“胡漢交融”,到建設時代的“各族協作”,再到今天的“共居共樂”,喀什的歷史早已證明:民族團結是這片土地繁榮昌盛的根基。
聽奮斗故事,明團結共建之責


在張騫公園,退役軍人王建剛老爺見到實踐團,熱情地打開了話匣子。“1960年我來新疆時,喀什很多地方還是戈壁灘,那時的條件苦啊,我和維吾爾族、回族戰友們一起住地窩子,喝雪水,卻沒人喊累。修建公路,建水庫,就是想讓這片土地富起來。”聆聽老爺的故事之后,同學們明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老一輩用同吃同住,互幫互助的日常,一磚一瓦砌起來的。觀英雄壯舉,立擔當奉獻之志
在疏勒博物館的“時代楷模”展區,拉齊尼·巴依卡的事跡讓同學們深受震撼。視頻中,這位三代護邊員的后代,在零下20攝氏度的冰窟中,拼盡最后力氣將落水兒童托出水面,自己卻永遠留在了帕米爾高原。講解員介紹,拉齊尼一家三代守邊70余年,用生命踐行著了“守護祖國每一寸土地”的誓言。他用生命詮釋了‘人民之上’,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個民族的英雄都是全體人民的驕傲,守護團結就是守護共同的家園。
觸摸百年變遷,共筑美好未來
最后一站,實踐團走進百年喀什館。通過老照片、實物展品和沉浸式場景

大家見證了喀什從落后閉塞到繁榮開放的百年變遷:從土路泥房到高樓林立,從肩扛手提到高鐵飛馳,從單一產業到多元發展。百年變遷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總結
此次活動以歷史為經、以育人為緯,讓學生們在文化熏陶中理解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未來,我校將以多元化形式推動育人項目持續進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青春力量。
撰稿:阿麗耶·圖爾迪
攝影:米爾扎提·牙生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