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2月1日電(通訊員 劉奕斐)在全球范圍內,營養健康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議題,而中國在推動國民營養健康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近年來,隨著“大食物觀”的提出和普及,我國在食物生產、消費和營養健康之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旨在通過全面、綜合的措施提高國民的營養健康水平。為探究大食物觀與國民營養健康之間的聯系,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實踐隊于2024年1月12日至13日,在日照市山海天景區、張家臺碼頭和保利廣場等地開展了實地調研活動。

圖為實踐隊進行概念闡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實踐隊通過走訪實地,發現張家臺碼頭居民飲食消費習慣具有鮮明的沿海特征,“藍色食物”在食物總支出中占近百分之三十。比起內陸居民,他們的食物來源更加多樣化,藍色食物在沿海居民膳食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靠海吃海”的傳統使他們在無意間踐行了大食物觀。大食物觀鼓勵人們攝入不同來源的食物,以確保全面的營養,這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種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通過多樣化的飲食結構,人們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營養,減少單一作物依賴所帶來的風險。
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們也發現,大多數沿海居民身體都比較健康,可能與攝入藍色食物中的動物蛋白有關。一位居民表示:“從小家里人就說‘海鮮渾身都是寶’,現在頓頓離不了海鮮,七十了身子骨依舊硬朗,靠海吃海嘛!”他爽朗的笑聲傳到了每一位實踐隊員的心里。魚蝦脂肪含量低,微量元素和不飽和脂肪酸豐富,是健康脂肪的重要來源。且沿海一帶的膳食模式具有蔬果豐富,食用海產品多,烹調清淡少鹽等優點,這種健康的膳食習慣降低了沿海地區居民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多樣化的飲食來源作為大食物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均衡的吸收營養,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構筑更加健康的中國。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問卷調研。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孫嘉桐 供圖
隨后實踐隊來到了保利廣場,此處的調研對象以年輕人居多,對膳食營養健康相關知識更為關注。“現在條件好起來了,吃的東西也多了,現在更多的是注重吃的健康。”一位女士說道。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消費逐漸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要有效滿足老百姓消費升級需求,踐行大食物觀成為人民群眾的不二選擇。大食物觀更能滿足居民日漸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提供更為廣泛的選擇種類,鼓勵消費者根據營養健康需求選擇食物,提高膳食質量,促進國民營養健康。
但調查結果也表明,仍存在一部分民眾表示不太關注膳食營養健康方面,對有關知識不夠了解,且表示藍色食物的價格比較影響家庭的消費量。這說明民眾對于國民營養健康的了解仍然較為貧乏,公眾健康膳食知識的教育普及力度需要持續增大。低收入人群難以支撐營養膳食的消費,無法最大程度地保證國民營養健康和大食物觀的貫徹。

圖為張家臺碼頭漁民作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
通過實踐證明,要擁抱國民營養健康的美好未來,就要貫徹落實“大食物觀”,依托多樣化的食物來源,保障全面的營養攝入。首先要加強健康膳食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居民對營養健康的重視意識。其次,增加營養健康食物供給,降低生產成本和價格,是保障更多國民營養膳食消費的重中之重。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的飲食差異,尊重各地區傳統飲食文化,制定分區域分人群的可持續健康膳食模式,引導不同地區的居民重視膳食營養健康。
面對未來,我國將繼續深化“大食物觀”的實踐,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和社會參與,構建健康、環保、可持續的食物生產和消費體系,為實現全民營養健康目標而不懈努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國國民的營養健康水平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構建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