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為讓實踐隊員們充分了解本次實踐的初心與目標,實踐隊組織開展了主題理論學習會。學習會以“藍色食物”為線索,串聯起藍色食物本身—沿海飲食結構—國家飲食現狀之間的關系,通過往年實踐基礎與網絡資料學習,幫助隊員們做好實踐準備。同時,實踐隊員們在學習會上跟據自身家鄉飲食條件進行了交流討論,內陸隊員與沿海隊員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兩地飲食結構的巨大差異,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實踐主題對國家飲食的重要性。經最終商議與隊長安排,實踐隊決定采用線上電子問卷發放與線下調查訪談兩條主線并行的調研方法,深入日照市水產品消費端與供給端兩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沿海城市的日常飲食結構、飲食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

圖為實踐隊前期理論學習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1月13日,耕海牧漁實踐隊走進日照第一站——山海天景區。由于實踐時間為工作日且為冬季的原因,景區內外地游客較少,多以該景區附近的日照本地中老年退休居民為主,這為實踐隊員調查日照居民飲食現狀提供極大便利,但同時也使實踐隊員的線下調查年齡群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過在景區與日照本地居民的交流訪談,實踐隊員歸納問題共性、探索普遍規律發現,首先,沿海居民對藍色食物的接受程度與職業、個人經歷有關。在訪談中,一組實踐隊員遇到一位現為環衛工人的老爺爺,爺爺說到:“我以前是在海上打漁的,那時候吃魚吃太多了,在船上有時候寧愿餓著也不想吃魚”,而在訪談結束實踐隊總結時也發現這位有著獨特個人經歷的爺爺現今日常生活中食用藍色食物的頻率略低于他人、對藍色食物的興趣也不大。其次、沿海居民對藍色食物的接受程度隨年齡的增大而降低。不少已經退休的爺爺奶奶表示身為日照居民已經吃了一輩子海鮮,所以老年時期不會再因考慮水產品的營養價值等而有意食用藍色食物,甚至已經對水產品提不起興趣;而景區中的少數年輕人表示會因注重飲食營養健康搭配而有意增加食用藍色食品的次數。

圖為實踐隊員與被訪談者。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奉婕 供圖
同日,實踐隊員來到第二站——日照市張家莊碼頭,目的是將碼頭作為供給端調研地開展實踐。過程中,隊員們利用碼頭的性質優勢,尋找了一定數量的水產品商販了解市場情況,發現沿海居民飲食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季節性。當進入冬季,水產品自然產量下降,捕撈困難,供給端提高價位,日照居民的藍色食物消費量也隨之下降,通過與部分居民的交流中實踐隊員們得到了季節性原因的答案:鑒于沿海的地理位置優勢,沿海城市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水產品的渠道眾多、水產品種類選擇也更多、水產品應季時間也較長,故對日照居民來說水產品在飲食中已與大米、小麥等常見糧食一樣普遍,當冬季價格升高便將藍色食物“放棄”一段時間即可。

圖為實踐隊員實踐地點記錄。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
1月14日,實踐隊分為兩組分別去到保利廣場與大學城附近的小區,直接深入居民日常生活了解最真實的飲食狀況。通過多量高質的訪問交流,隊員們發現了獨屬于沿海居民飲食的特性。一、沿海居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日常飲食中食用藍色食物的頻率遠高于內陸居民,多為每周2-4次;二、沿海居民對海產品有著更強的情感依戀,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強調重要場合的宴席聚會中要有海鮮食物;三、沿海居民食用海鮮的普遍性使食用水產品已成為沿海城市居民的無意行為,較少有意考慮營養問題,但隊員們發現日照中老年人高血壓、心臟病等常見老年病發病率較低,可見沿海居民已悄然從藍色食物中收益。
總體來說,通過本次實地調研,實踐隊發現沿海城市的水產品食用率遠高于內陸,同時沿海居民已經將水產品看做一種日常“糧食”,但也正因如此,不少沿海居民忽視藍色食物的營養價值,對生活飲食的營養搭配敏感度不高,對藍色食物的善用率低。實踐隊員們希望通過本次及將來的實踐活動將藍色食物的優點全面展現,為居民營養健康搭配提供更科學的建議。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