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蔬菜大棚內部。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國彤 供圖
大棚蔬菜綠意濃 保供致富促豐收
眼下正是冬閑時節,但在溫室大棚里,卻是一派繁忙景象。2024年2月2日上午,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到達青島市即墨區金口鎮蔬菜大棚。一進入蔬菜大棚,種植戶們正忙著進行摘葉、除蟲、施肥等一系列管護工作,確保蔬菜“健康成長”。一位正在摘葉的種植戶華先生告訴社會實踐隊成員說:“我自2017年開始就承包大棚種植蔬菜,今年他承包的兩個大棚里分別種植了茼蒿、芹菜、辣椒等蔬菜。兩個大棚一年下來能收入六萬元左右,雖然種植蔬菜非?简灱毿哪托,但是承包大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也能照顧家里。”除此之外,實踐隊隊員也了解到金口鎮種植戶們正在嘗試運用新興科技實現蔬菜種植高效化。他們告訴實踐隊成員,當前多數情況下,大棚的加溫、澆水、通風等作業,多是依靠管理者個人感覺進行的。因此常面臨信息掌握不及時、不準確,管理成本高、規模化難、操作不方便等諸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傳統蔬菜大棚面臨的問題,種植戶們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生產出了精準高效的現代化智能大棚,平衡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擴大了利益。聆聽完村民的介紹,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向種植戶們普及了大食物觀理念,告訴他們不僅可以向土地要糧食,還可以向海洋、向耕地、向森林要食物。種植戶們聽完后紛紛笑著表示:“以后要多吃不同來源的食物,不能只吃一樣東西嘍。”

圖為當地村民填寫調查問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國彤 供圖
綠色小麥價值高 安全營養保健康
告別蔬菜大棚的種植戶們,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來到了綠色小麥的種植區。該種植區位于青島市即墨區金口鎮,處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氣溫較低,大多數農作物不能抵御寒冷天氣,因此當地居民都選擇在此時種植耐寒性較強的冬小麥。沿著小路前進,實踐隊員遇到了小麥種植區的負責人。負責人告訴實踐隊成員說:“為響應國家號召,此種植區的小麥都是遵循綠色種植模式培養的。綠色種植小麥是一種壞保、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同時保護壞境和生態系統。”社會實踐隊隊員通過調查得知該模式其關鍵點在于要選擇具有抗病、抗蟲、抗逆等特性優質種子,并且要合理施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被問到是否了解大食物觀,負責人表示有所了解,而且平時也不只吃來自土地的事物,而是有意識的吃不同來源的食物。不僅如此,負責人告訴社會實踐隊員說:“我們平時也要注意食物浪費問題,特別春節期間,大多數家庭會做許多菜,如果吃不完,就會面臨食物浪費情問題,但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其實拒絕食物浪費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種體現,與你們這次所宣揚的大食物觀理念也不謀而合。”

圖為社會實踐隊隊員觀察小麥生長狀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華濤 供圖
大食物觀意義大 有效實用助發展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見識到了蔬菜大棚里高科技,了解到了綠色小麥的培養關鍵,同時也對大食物觀的實現途徑有了新的認識。大食物觀的實現還要依靠科技發展,擺脫水土資源和勞動力的單一束縛,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食物供給的可持續?萍紕撔率锹鋵嵈笫澄镉^的根本出路,不論是提升傳統食物供給能力還是創新人造食品,都離不開科技支撐。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是平衡人類社會需要和有限自然資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由之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從實際出發,提高本領才干,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踐行大食物觀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