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7月23日,寧波大學醫學部“醫心向甬——回聲計劃”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寧波五家三甲醫院——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寧波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與多位資深醫生進行深度訪談,通過案例學習、專題探討等多種形式,探索外科醫生成長背后的奧秘與挑戰,為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解剖訓練: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在訪談中,醫生們強調了大體解剖訓練在外科醫生成長中的基石作用。通過親手操作,年輕醫生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的空間認知,深入理解手術區域及其周邊結構的復雜關系。對此,寧波市小兒心胸外科創始人俞承忠主任醫師通過解析法洛四聯癥等臨床常見心臟病的病理解剖特征和相應手術糾治思路,結合真實的臨床實踐,帶領隊員們深入感受解剖學習對外科醫生成長的重要性。盡管大體的解剖與活體的手術實際存在差異,如個體解剖結構的獨特性、防腐處理對組織質地的影響等,但大體解剖訓練依然是年輕醫生構建手術思維、提升操作技能不可或缺的一環。
腔鏡與機器人:外科手術新篇章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腔鏡和手術機器人已被引入到外科手術領域。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指出,腔鏡以其清晰的視野和較小的死角,為手術操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手術機器人則以其極高的精準度和穩定性,引領著外科手術向微創化、智能化邁進。然而,這些先進工具的應用也對醫生的解剖知識、手術技巧及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寧波市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周巍主任醫師強調,良好的解剖知識是駕馭這些高科技手術工具的基礎,而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則是提升手術水平的關鍵。
虛擬解剖技術:未來醫學教學新趨勢
虛擬解剖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新型“解剖”技術,通過CT、MRI等數字成像技術來構建人體器官組織的三維立體圖像。醫生們認為,如果虛擬解剖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它有望憑借其低成本、可重復利用的優勢,為醫學教育和臨床問題的理解帶來突破性變化。通過虛擬解剖,操作者可以在無風險的環境中進行手術模擬,提前熟悉手術流程,增強對手術區域和周邊結構的立體感知。此外,虛擬解剖技術還可嘗試模擬術中出血等復雜情況,提高手術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周成偉主任期待,隨著虛擬解剖技術的不斷完善,它將推動醫學教育向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發展。
醫學生成長:多維能力全面提升
對于醫學生的成長,醫生們給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建議。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陳凱英醫生強調,醫學生不僅要扎實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注重溝通能力的培養,學會與患者、同事有效溝通。周巍老師則指出,醫學生要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利用互聯網資源,學習醫學相關的信息技術,拓寬知識視野。而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李宏教授則強調:“醫學生是推動醫學進步的動力”,鼓勵新一代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將基礎知識與新興技術有機結合,以飽滿的熱情服務患者、減輕病痛。此外,老師們鼓勵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奉獻的信念,認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查體知識和手法,培養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他們還強調,醫學生應注重實踐,積極參與臨床實習,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此次“回聲計劃”實踐小隊的訪談活動,不僅為外科醫生的成長之路提供了寶貴的見解,也為醫學生的培養指明了方向。實踐團隊隊長朱源隆表示:“我們將繼續關注醫學教育領域的發展動態,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提供參考,推動醫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