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姐先用三句話給出了網癮的定義:過度使用、失去控制、功能受損。她把“功能”具體到了我們每天都在乎的三件事:睡眠、學習和人際交往。我默默對照了一下自己:雖然還不至于通宵打游戲,但偶爾因為刷短視頻而推遲睡覺,第二天早八遲到的情況確實發生過。聽完以后,我意識到“偶爾”如果變成“經常”,可能就離問題不遠了。
接下來,學姐用幾組簡單的示意圖列舉了常見表現:睡前必須刷手機、上課不斷切屏、線下聚會時各自沉默對著屏幕。每一張圖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提示:出現其中兩項以上,需要自我留意。看到這些畫面,我想起上周宿舍四人一起點外賣,結果大家圍坐在桌前卻各自低頭刷視頻,一頓飯吃完也沒說幾句話。原本覺得這是“放松”,現在才明白,這其實已經是一種信號。
關于危害,學姐沒有使用夸張的詞匯,而是把醫學研究簡化成三條結果:晝夜節律被打亂、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焦慮和抑郁風險增加。她特別提到,長期熬夜和碎片化閱讀會讓大腦“獎勵系統”閾值越來越高,導致對現實生活中的小成就失去興趣。聽完后,我立刻想到自己最近讀書時總是靜不下心,看不了幾頁就想拿手機,或許就和長期刷短視頻有關。
在診斷部分,學姐展示了一份簡化版的Young量表二維碼,共八道題,讓我們課后自測。她強調,分數高不等于患病,但可以當作提醒。我當場做完,得分接近臨界值,心里有點緊張,卻也感謝這份提醒,讓我能及早注意。
至于干預辦法,學姐給出了三條人人都能馬上執行的小建議:給手機設置每日使用限額、睡前把手機放到書桌而不是床頭、找同學互相監督打卡。她還補充說,如果自助效果不明顯,學校心理中心提供免費個體和團體輔導,不需要有心理負擔。我把這三條寫進了備忘錄,當晚就把充電線挪到了書桌,并和室友約好每天23:30一起關燈睡覺。
講座最后,學姐放了一張PPT,只有一句話:“工具本身無罪,關鍵在于使用的人。”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網絡帶來了便利,也可能帶來困擾,但只要我們有意識、有方法,就能把主動權拿回來。
整場講座雖然簡短,卻讓我第一次把“網癮”從模糊的概念變成了可以自我觀察、自我調整的具體指標。我相信,只要從現在開始做出一點點改變,就能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感謝學姐的分享,也感謝學校提供這樣貼近生活的科普機會。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