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一群身著紅馬甲的青年學子踏著朝露走進護理院大門。七月的風裹挾著梧桐葉的沙沙聲,為這場跨越年齡的相逢奏響序曲。7月11日清晨,西安交通大學交心行跡實踐團隊前往碑林區第一愛心護理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陪伴老人聊天和包餃子,為老人們增添一份熱鬧與關懷。
初見:暖流匯聚,善意啟程
早上九點,交心行跡實踐團隊的隊員們與來自陜西省慈善協會的的志愿者們順利對接。細碎的交談中,不同的人生軌跡在此刻交匯:有剛走出校園的青春面龐,有在職場中打拼的中堅力量,還有退休后發揮余熱的長輩身影。大家素昧平生,卻為了服務社會這個共同的目標相聚在此。指尖傳遞的溫度和眼角洋溢的笑意,在清晨的陽光里悄然凝聚成一股暖流,為這場即將開始的志愿服務注入了最真摯的底色。
傾聽:歲月回響,精神傳承
隊員們分成幾個小組,或蹲在輪椅旁,或坐在床沿邊,一起與老人們話家常。房間里的交談聲、歡笑聲交織,陌生感在一次次眼神交匯中漸漸消融。
來自河北邯鄲的何奶奶與志愿者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958年,為響應國家戰略號召,她毅然踏上了西遷之路。她曾在青海大學醫學院任教,與西安交大也有著密切聯系。何奶奶深情地介紹當年那個一無所有的西部,她說:“當年的青海很美,但也貧窮。在千千萬萬西遷人共同的努力下才搭建出來今天經濟蓬勃的青海,換了人間。”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在苦難的重重考驗下,何奶奶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積極,殷勤囑咐大家要注意身體,好好學習,努力成為對祖國有用的棟梁之材。
煙火:指尖溫情,笑語滿堂
上午10點,廚房飄來面粉的清香。志愿者們圍在長桌旁,開始為老人們準備餃子宴。有經驗的志愿者當起了 “老師”,手把手教大家捏餃子的技巧:“這里要捏緊,褶子這樣翻過來,才好看又不漏餡。” 隊員們學得認真,雖然速度趕不上熟練的志愿者,但每個人都專注地忙碌著。
面粉飛揚間,歡聲笑語不斷。偶爾有人包出形狀奇特的餃子,引得大家都捧腹大笑。看著隊員們忙碌的身影,老人們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半個小時后,十幾盤形態各異的餃子整齊地擺放在托盤里。有標準的月牙餃,有圓潤的元寶餃,還有幾個 "四不像" 的創意款,但每個餃子里都裹著滿滿的心意。
中午11點,離別的時刻悄悄來臨。隊員們和老人們揮手道別,何奶奶還與志愿者同學們一一握手,傳遞著無盡的鼓勵與祝福。志愿者們也鄭重承諾,會常回來看望爺爺奶奶們,將這份跨越年齡的深厚情誼延續下去。
這次志愿服務如投石湖心,漣漪蕩開。交心行跡實踐團隊成員們不僅用陪伴溫暖了老人的時光,更在傾聽中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那些西遷前輩用青春書寫的故事,那些歷經滄桑卻依然熾熱的生命,那些代代相傳的奉獻情懷,都將成為這群年輕人前行路上最珍貴的養分。新時代的交大人必將牢記西遷精神,將社會責任融入行動,讓志愿微光點亮更多角落,書寫青春與時代交融的擔當篇章 。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