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廠區概覽:產業升級的硬件支撐
抵達廠區后,兩座高達三層樓的銀色儲米罐率先映入眼簾,其金屬外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單罐可儲存數十萬斤糧食,為規;庸ぬ峁┝藞詫嵉脑蟽浠A。進入廠區內部,地面散落的細碎米糠踩上去發出輕微聲響,遠處傳來持續的機械運轉聲,筒倉底部的輸送管道縱橫交錯,構成了原料傳輸的復雜網絡,盡顯現代化加工企業的硬件實力。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盱眙香米精制中心廠房。陳霖 供圖
中控系統:數字化管理的核心樞紐
中控室內,巨幅工藝流程圖與電腦屏幕上的動態數據共同構成了稻米加工的“數字地圖”。黃色的儲料罐、藍色的管線及跳動的數字清晰呈現出待篩米倉、精米倉、成品倉的分布與連接情況。
中心負責人孫先生指著屏幕向團隊成員介紹:“左邊是待篩米倉,中間是精米倉,右邊是成品倉。每根管線都對應車間里的輸送通道,AI會自動把米粒‘導流’到綠色的空管道里。就像給米粒裝了GPS,哪條路快、哪條路空,全由AI實時算出來。”由此可見,AI系統在此發揮著關鍵作用,能夠實時計算并選擇最優輸送路徑,確保原料輸送高效有序;同時,系統的異常警報功能可及時發現管道堵料等問題,保障生產的連續性。

圖為團隊成員來到產業中控中心了解控制原理。陳霖 供圖
生產車間:稻米精細化加工的核心環節
跟隨向導進入生產車間前,強烈的機械運轉聲已從門縫傳出。推門而入時,裹挾著稻米香氣的熱風撲面而來,藍色大型加工設備前,稻米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篩分設備在高頻震動中發出規律聲響。

圖為團隊成員觀摩廠房篩米設備。陳霖 供圖
向導打開設備觀察窗,可見完整米粒在篩網震動作用下向側面滑動,碎米與空殼則從下層篩孔分離并集中收集。相鄰的銀色檢測設備玻璃罩內,稻米以高速通過檢測區域,上方的32個高清攝像頭發出頻閃紅光——該系統可精準識別霉點、石子、異色粒等雜質,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啟動氣槍將其吹入廢料箱,檢測效率達每秒數百粒。
稻米隨后進入滾筒式拋光機,設備內部傳來持續的摩擦聲。透過觀察窗可見,米粒在滾筒內翻滾過程中,表面糠粉被逐步清除,逐漸呈現出瑩白光澤。據介紹,人工智能系統會根據每批稻米的硬度、糠粉厚度等參數,自動計算并設定最優滾筒轉速與摩擦時長。
最終環節為分級篩選:輸送設備分為三條通道,稻米在系統控制下自動進入對應管道——左側為長粒精品、中部為圓粒合格品、右側為碎米。該系統通過激光檢測技術測定米粒長度與重量進行初步分類,而真正實現0.1毫米級精度區分的核心,是經過數萬張米粒圖像訓練的AI模型。
包裝工段:成品質量控制的終端環節
進入包裝區域,全自動生產線的高效運轉令人矚目:包裝機完成從物料灌裝、袋體成型、封口到貼標的全流程作業,機械臂將成品袋碼放成整齊垛型,整條生產線的運行效率達每分鐘二十余袋。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包裝產業線。陳霖 供圖
據介紹,每袋成品米的標準凈重為10斤,允許誤差嚴格控制在5克以內。人工智能系統會實時掃描標簽位置,當偏移量超過0.5厘米時立即觸發報警。分級篩選產生的碎米將專門供應給餐飲企業,實現全品類資源的高效利用。
調研總結: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實踐啟示
返程前,負責人孫先生向每位實踐隊員贈送了剛下線的精制米樣品。陽光下,米粒呈現出溫潤的色澤,觸感微涼且保留著車間的余溫。這份重量輕盈的樣品,實則承載著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的深刻內涵。
暮色中的廠區筒倉逐漸化為剪影,但機械運轉的韻律、人工智能的算法邏輯、篩分設備的精密運作與稻米的蛻變軌跡,已在團隊成員心中形成清晰認知。
盱眙香米的加工過程不僅是糧食精細化處理的典型案例,更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科技手段保障糧食安全的生動實踐。此次實踐讓實踐隊員們在機器與智能的交織里,讀懂了“一粒米的蛻變”。它不僅是糧食加工的過程,更是AI賦能傳統產業、科技守護糧食安安全的生動注腳。(通訊員 陳霖 孫景鈺)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