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團隊共收集到超過500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揭示了公眾對雞血石雕認知的差異性:一方面,有市民對雞血石雕作為臨安地區特色文化的價值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亦有相當數量的人士表示僅對雞血石雕有所耳聞,對其具體內涵并不熟悉。在受訪的家長中,有人表示雖然會帶孩子去了解雞血石雕,但系統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機會仍然稀缺,這反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老匠人的堅守:以匠心護石料
留會民,從業雞血石雕已三十九載,親歷了行業興衰。自一九八六年從初中畢業即投身此道,他始終秉持“先理解石材特性再施以刀法”的原則。面對石材的缺陷,他寧愿調整設計方案,也不愿機械地遵循圖紙施工。“難得一見的優質石材,不應因微小瑕疵而被廢棄。”他的工作室集原石挑選、雕刻及成品制作于一體,主要依靠長期客戶關系維系業務。盡管經濟低迷導致眾多同行店鋪關閉,他依然堅守崗位,并指導徒弟們。其中一位徒弟在臨安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專注于大型雕刻作品,使得這一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直播一代的突圍:年輕力量探新路
與資深工匠迥異,年輕從業者正通過網絡直播開辟新天地。80后主播梅征因實體店經營遭遇困境而轉向網絡直播,期望借助新媒體渠道傳承文化。他坦承收入并不穩定,月收入在數千至萬元之間波動,而昌化雞血石礦場封礦十余年導致的原材料稀缺,構成了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前,雞血石雕刻藝術正處于代際交替的關鍵時期,老一輩工匠守護的傳統技藝與年輕一代探索的創新路徑,共同描繪了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傳承藍圖。如何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依然是一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