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夢十四日 科普潤物細無聲
盛夏七月,蟬鳴陣陣。在香榭麗花園社區活動中心內,卻時常傳來孩子們此起彼伏的驚嘆聲與歡笑聲。6月27日至7月8日,湖北醫藥學院社會科學普及志愿服務隊以"童心筑夢 科普同行"為主題,以"用醫學專業反哺社會,以人文關懷滋養成長"為立隊之本,為社區兒童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科普盛宴。十二天的愛心托管活動,不僅用知識澆灌童心,更用溫暖守護成長,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科學與文化的種子。隊員們深知,真正的健康科普不是機械地灌輸知識,而是要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科學思維的種子;不僅是傳授技能,更要培養受益終身的生活態度。
健康科普潤童心 安全守護伴成長
下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正在認真聽講的孩子們臉上。在"口腔健康科普"課堂上,志愿者們用可愛的牙齒模型,生動演示了巴氏刷牙法的每一個細節。"原來刷牙要像畫圈圈一樣呀!"小孩子們興奮地模仿著動作。志愿者劉羽涵精心準備的"健康用眼科普"課件中,卡通版的眼球結構圖和護眼小貼士讓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如果不小心被食物卡住喉嚨該怎么辦?"在急救知識課堂上,志愿者胡智偉的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熱烈討論。當志愿者們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時,小朋友們紛紛站起來模仿動作。"我要把這個方法教給爸爸媽媽!"小宇認真地說。志愿者馬瑞涵帶來的"食物安全健康科普"則通過情景劇的形式,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記住了"五不吃"原則。
非遺文化傳薪火 科學探索啟智慧
午后時分的活動室總是格外熱鬧。志愿者趙石雲帶來的非遺"馬勺臉譜制作"課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孩子們手持畫筆,在木質馬勺上描繪著五彩斑斕的圖案。"我畫的是關羽!"一個小男孩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紅臉綠袍的作品。而在"少年考古探險記"中,志愿者胡智偉帶領孩子們"穿越"到荊楚大地,通過仿制文物拼圖游戲,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科學實驗區更是歡聲不斷。志愿者楊光設計的"小孔成像"實驗讓小朋友們第一次親眼見證了光的直線傳播;陳端羿同學指導組裝的迷你電風扇轉動時,引來一陣陣歡呼。最受歡迎的要數萬花筒制作課,志愿者徐玉凌一邊講解光學原理,一邊幫助孩子們調試鏡片角度。"老師快看!我的萬花筒里有彩虹!"孩子紛紛好奇圍攏。
巧手創意展童趣 紅色教育潤心田
手工課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志愿者劉羽涵設計的"旋轉摩天輪"利用瓶蓋和棉簽這些日常物品,變廢為寶;趙素藝同學的折紙課上,一張張彩紙在孩子們手中變成振翅欲飛的蝴蝶;李嘉志愿者組織的扭扭棒DIY,讓普通的手工材料綻放出絢麗的花朵。這些創意手工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體會到創造的快樂。
在"重走長征路 強國少年行"主題課上,趙素藝同學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長征途中"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孩子們睜大眼睛,仿佛置身于那段崢嶸歲月。志愿者楊光在"誰是最可愛的人"課堂上,通過革命英雄的事跡,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課后,小朋友們自發地畫起了心中的英雄,用稚嫩的筆觸表達著對先輩的崇敬。
愛心托起希望 科普照亮未來
夕陽西下,活動室里依然洋溢著歡聲笑語。志愿者董杏琬帶領孩子們合唱《節水歌》,在悠揚的旋律中,為期兩周的托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家長們紛紛表示:"孩子每天回家都迫不及待地分享新學到的知識,連吃飯時都要講科學原理!"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湖北醫藥學院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用專業與熱情,點燃了孩子們求知的火焰。從健康知識到安全技能,從非遺傳承到科學探索,豐富多彩的課程既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也溫暖了整個社區。這場充滿愛與智慧的暑期之旅,必將在孩子們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記,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