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山越嶺的“葡萄夢”:品質與困境并存
“我們的葡萄甜度能達到18度以上,但運出縣城每斤成本就要增加好幾塊錢,真不劃算。”邵陽籍果農龍景玲摩挲著飽滿的葡萄,向大學生們道出心聲。作為兩代傳承的葡萄種植能手,龍家依托會同縣優(yōu)越的生態(tài)條件和政策扶持,培育出的葡萄品質出眾,卻因物流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低,長期困于“本地暢銷、外地難銷”的窘境。
這一痛點正是鄉(xiāng)村振興中農產品上行的典型難題。領隊教師龔旭昱指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最后一公里’。”團隊充分發(fā)揮紡織服裝學院在圖案設計、直播媒體等領域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巖壁葡萄量身定制幫扶方案。
直播間里的“新農活”:大學生化身帶貨主播
“大家看這顆‘寶石’的色澤,咬下去會有爆汁感!”團隊搭建的臨時直播間里,志愿者主播鐘師琦舉著葡萄在手機鏡頭前熟練展示產品。為提升傳播效果,學生們制作了短視頻,通過延時攝影展現果實生長過程,結合農戶口述的種植故事,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匠心種植”的全鏈條。
包裝上的“小心機”:環(huán)保與品牌的雙贏
面對運輸損耗高的難題,實踐團建議采用再生材料,設計出蜂窩結構的可降解包裝盒,內部嵌入防撞緩沖層,將運輸損耗率大大降低,環(huán)保又實用。外包裝以侗族織錦紋樣為靈感,印有“雪峰山下的紅寶石”品牌標語,既凸顯地域文化,又提升產品溢價空間。
泥土中的“專業(yè)課”:勞動教育賦能知行合一
實踐期間,學生們清晨便跟隨農戶學習修枝疏果技術。“留強去弱,控制單枝掛果量才能保證品質。”農藝實踐讓志愿者劉海濤深受觸動:“過去只關注包裝美學,現在明白了好產品首先源于科學的田間管理。”

青春答卷寫在大地上
離園返程時,龍景玲一把握住同學們的雙手連忙道謝:“你們帶來的不只是銷路,還有新思維!”領隊教師龔旭昱表示,此次實踐是“新工科+新農業(yè)”融合育人的生動案例,未來將持續(xù)構建“高校+農戶+電商”的助農長效機制。
夕陽下的葡萄園里,大學生們的汗水與農戶的笑容交織。當青春創(chuàng)意遇上鄉(xiāng)土中國,這場關于鄉(xiāng)村振興的“雙向奔赴”,正孕育出比葡萄更甜的希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