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風輕拂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的街巷。7月2日,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12名熱血青年,在指導教師郝江鋒、冀祥麟的帶領下抵達黎明村——他們背著裝滿小禮物與教學用具的行囊,懷揣著對教育的熱忱,正式開啟了為期5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圖一7月2日與當地政府對接
趙佳佳以古老傳說為引,結合非遺藝術作品上傳統文化課;播放童謠視頻時,孩子們的目光追著屏幕,清脆童聲隨旋律飄出教室。當她看到孩子們圍在身邊,眼睛亮晶晶地說“原來傳統文化這么有意思”時,突然懂了——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用熱情點燃熱情。
課間十分鐘,小教室變身“思維運動場”。王瑞用七巧板“看誰算得快”游戲點燃熱情——幾何拼接、加減法問答,讓課堂成歡樂競賽場。“老師,我來!”“我又答對了!”一只只小手舉起,貼畫和小紅花爬滿筆記本時,最觸動她的不是孩子們的正確率,而是那個拽著她衣角認真說“我明天還想來”的四年級小朋友。“原來被需要的感覺,比‘教得好’更讓人安心。”她在日記里這樣寫。


圖二、王瑞在訓練孩子們的計算能力
實踐隊還開展多樣化課外宣講。李艷通過案例、PPT和視頻普及防溺水知識,提供學業輔導與藝術指導。課程強化了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提升學習能力,助力孩子全面發展。孩子們說:“沒想到學習這么有趣!教學內容太吸引人了!”


圖三、防溺水宣傳講課孩子們踴躍舉手回答問題


圖四、通過針對家長們的問卷調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
團隊的用心藏在每份家長問卷里。從家庭學習環境到孩子的興趣特長,從學業難點到心理需求,每一筆記錄都是為成長檔案做的注腳。“我們不想只做暑期的‘伴讀人’,”隊長楊雯雯說,“建立檔案、定期溝通,是想讓這份溫度能延續得更久一點。”。


圖五、下課后孩子們手拿小禮物與團隊成員和政府人員合影
離別時的合影里,孩子們舉著小禮物,眼睛里映著這群“大哥哥大姐姐”的模樣。風掠過教室,吹起講臺上未收的七巧板,也吹起實踐隊成員們的心得本——那里寫滿了“被信任的幸福”“教育的意義”“鄉村兒童的純粹”。或許正如他們出發前說的:“我們帶著知識來,但收獲的是更珍貴的愛與成長。”而那些被點亮的眼睛里,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燈塔。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