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實踐隊理論學習討論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著眼藍色食物消費,研究沿海飲食現狀
當前,我國已成功實現從“溫飽不足”至“美味佳肴”的飲食改變,民眾對食物消費的需求日益豐富多樣。在這一背景下,保障食物供應不僅要滿足數量需求,還要兼顧品種多樣性及其質量優良性,由此催生出了全面的大食物觀。其中,源自海洋及河流湖泊的藍色食物成為大食物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藍色食物的消費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則引起了實踐隊的興趣并開展調研。在本次調研過程中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來收集各地沿海居民的反饋。
通過調研,實踐隊揭示了以下三個沿海居民藍色食物消費的現狀。首先,無論收入狀況和年齡差異,沿海居民最常食用的藍色食物為魚類和蝦類,其中海洋水產品占據主導,淡水產品消費比例相對較小。原因在于,魚蝦類捕撈量較大,同時相較于海洋產品,淡水產品處理過程較為繁瑣,口感也略遜一籌。其次,在不同年齡段的影響下,年齡較大(50歲以上)的沿海居民對藍色食物的消費頻率較高,部分人甚至每天食用;而年齡較小的沿海居民(50歲以下)對均衡飲食的意識較強,盡管身處沿海地區,海產品消費頻率大多保持在每周3-4次左右。最后,實踐隊發現,沿海居民對藍色食物的衛生程度有嚴格的要求。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沿海居民生活在資源豐富的沿海地區,有更多選擇新鮮干凈水產品的余地;二是網絡關于海洋環境的宣傳使沿海居民下意識地提高了對水產品衛生標準的要求。

圖為實踐隊成員正在對沿海居民進行采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昌遠 供圖
由此不難看出,在藍色食物消費方面,沿海地區居民主要以海水魚類和蝦類為主,其消費頻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對于水產品,尤其是海產品,人們對衛生方面有較高要求。

圖為實踐隊對海產品價格的調查。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
依據消費現狀,解決消費問題
實踐隊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沿海居民在藍色食物消費方面主要面臨以下三個問題:種類單一、膳食觀念不足以及環境污染。鑒于沿海居民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海產品甚至已成為替代肉蛋奶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因此,解決這三個問題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大食物觀的實施,進一步提升沿海居民的生活質量。經過實踐隊的深入討論,提出了以下觀點和解決方案。
首先,針對海產品種類單一的問題,市場上海產品種類繁多,但魚蝦類消費占比較高,原因主要在于價格和宣傳兩方面。在價格方面,應著力提高捕撈和養殖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名貴海產品價格更親民。在消費端,隨著近年來脫貧致富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極端貧富差距逐漸縮小,民眾對海產品的購買力不斷提升。在宣傳方面,得益于網絡普及、自媒體興起以及傳統媒體改革,民眾對藍色食物及大食物觀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地方政府或學校對民眾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宣傳,有望有效解決膳食觀念不足的問題。其次,隨著對海洋污染問題的宣傳力度加大,沿海居民對此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在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效應下,清潔、衛生的藍色食物企業將逐漸脫穎而出。沿海居民將自發保護海洋環境,相關組織甚至政府部門架構都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從而有效治理海洋環境問題。
總之,通過解決沿海居民藍色食物消費的三大問題,有望推動我國大食物觀的實施,進一步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質量。耕海牧漁實踐隊也會繼續調查研究,為藍色食物消費助力,為沿海居民飲食著想,為國家踐行大食物觀建言獻策。

圖為耕海牧漁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