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1月20日電(通訊員 劉奕斐)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為了解新時代背景下大食物觀對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曲阜師范大學“耕海牧漁”實踐隊于1月12日前往日照市東港區張家臺村,開展實地調研考察。

圖為張家臺碼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林迪迪 供圖
實踐譜寫新篇章,耕海牧漁助糧安
通過對張家臺村民的訪談,實踐隊了解到,“靠海吃海”的張家臺村民對海產品有著特殊的情感聯系,并形成了獨特的海鮮文化。沿海漁家特有的“現撈現做”加工模式、碼頭售賣的新鮮捕撈的海產品、隨處可見的海鮮市場等,無一不展現了沿海地區的特色傳統以及居民對海產品的喜愛。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走訪觀察到,張家臺村居民因傳統習俗和臨近碼頭的地理位置,每戶居民的餐桌上至少有一到兩道“藍色食物”菜肴,也側面印證了“藍色食物”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經實踐隊統計,大多數沿海居民食用海鮮的頻率高達每周3至4次。對于他們來說,海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更是消費海鮮等食物。“藍色食物”作為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向海洋要食物,已成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糧食安全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因此,大力建設“藍色糧倉”、“海上牧場”,是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措施。

圖為實踐隊員與日照居民進行交流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孫嘉桐 供圖
大食物觀應運生,糧食安全得保障
糧食安全一直是全球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和為減輕主糧供應壓力,大食物觀應運而生。大食物觀是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而“藍色食物”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實現可持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隊了解到,充分利用“藍色食物”資源,可以減輕對陸地農業的壓力,促進糧食供應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有助于維護糧食安全。同時,大食物觀強調環境友好和生態保護,而“藍色食物”的選擇和消費也與海洋資源保護息息相關。實踐隊得知,張家臺村居民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合理的漁業管理、海洋保護區的建設以及科學的養殖技術等,探索更好的方式來保障海洋生態平衡。通過推動可持續的漁業捕撈和養殖實踐,可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保證“藍色食物”的可持續供應,為人民提供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和糧食安全保障。因此,“藍色食物”作為大食物觀的一部分,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廣泛的食物選擇,也為穩定食物供應做出了貢獻,促進了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
糧食安全要實現,群眾意識需提高
然而,要實現糧食安全,更需要社會合作和持續努力,共同推動大食物觀的實施。食用像“藍色食物”這樣高性能、環境友好的食品,可以減少對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壓力,為可持續食物發展提供機會。實踐隊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居民對“藍色食物”有助于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的價值知之甚少,但均表示“藍色食物”的積極作用今后會影響其消費。
通過本次調研,實踐隊對日照市東港區沿海居民“藍色食物”消費特征及影響因素得到了一定了解:沿海居民食用“藍色食物”頻繁,為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實踐隊得出結論,要踐行大食物觀,需要對人民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普及,從而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倡導公眾食用像“藍色食物”這樣高性能、環境友好的食品,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有利于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讓人民共同追求一個糧食充足、營養均衡的未來。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