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1月20日電(通訊員 華濤)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廣東考察時強調:“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總書記對“藍色糧倉”的關注,凸顯出大食物觀視域下,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性。為研究沿海居民藍色食物消費特征及影響因素,向大眾普及大食物觀,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1月12日來到日照山海天景區進行實地調查,傾聽居民心聲,探索飲食奧妙,為構筑藍色糧倉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社會實踐隊隊長進行實踐主題講解。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林迪迪 供圖
尋沿海居民足跡 探藍色食物奧妙
2024年1月12日“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前往日照萬平口景區進行實地調研考察。下午兩點,實踐隊到達日照市山海天景區。實踐隊采訪的的第一位居民是一名景區環衛工人。在與他的交流過程中,實踐隊了解到這位爺爺今年63歲,是日照本地人,在山海天景區工作已經20多年了。因為居住在沿海地區,所以平時吃藍色食物比較多,而且大多在碼頭上購買新鮮的海水魚蝦食用。談到身體狀況,爺爺很驕傲的告訴實踐隊成員,雖然他年紀比較大,但身體一直很硬朗,血壓血糖都很正常。爺爺說,他的兒子是一名醫生,所以他平時也很注重飲食健康。他告訴實踐隊成員道:“海鮮有很多好處。經常吃海鮮可以增強心臟、改善心臟功能。同時,因為海鮮含有大量蛋白質,而蛋白質是身體中的關鍵成分,吃海鮮可以補充身體的蛋白質。不僅如此,海鮮含有豐富多彩的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蛋白質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聽了爺爺的科普后,“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詢問了當地的營養學家。他耐心向我們介紹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曾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此模式具有蔬菜水果豐富,常吃魚蝦等水產品、大豆制品和奶類,烹調清淡少鹽等優點,且居民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較低、預期壽命較高。在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地中海飲食模式等受到推崇的飲食模式中,水產品都占據重要位置。藍色食物對居民健康起重要作用,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因為比內陸地區的人食用更多的藍色食品,所以普遍疾病發生率更低,壽命更長。”

圖為社會實踐隊成員與當地居民交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奉婕 供圖
借海洋資源優勢 行大食物觀理念
沿著海岸線前進,“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遇到一對已經退休的夫妻。面對實踐隊的采訪,他們回答說兩人都是大學教授,對大食物觀和藍色食物有所了解。談到對藍色食物的看法,他們說自己非常注重海鮮的新鮮程度、衛生狀況和營養價值。但對于多吃藍色食物能夠減少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浪費,他們表示不太關注。老夫妻中的爺爺告訴實踐隊成員說:“我覺得如果想要建立藍色糧倉,就應該要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他指著遠處的海對實踐隊成員說;“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海洋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海水養殖由近岸灘涂、淺海向離岸深水拓展,結合各區域資源環境條件,探索大型離岸深水網箱、遠海養殖工船、深水底播及立體生態養殖等多種技術經濟模式,緩解近海淺水養殖壓力,減少沿海養殖污染。”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當地居民交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奉婕 供圖
筑遼闊藍色糧倉 唱嘹亮海洋牧歌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國家樹立大食物觀的目的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推動實現全民健康。在此次社會實踐中,“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深刻認識到藍色食物對于國民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實踐隊也意識到大食物觀確立的價值。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經。遼闊的海洋是“藍色糧倉”、豐茂牧場,要善待之、善用之。堅持大食物觀,讓開發海洋與保護海洋相輔相成,讓海洋牧場建設與漁業綠色發展相得益彰,不斷為推進深遠海養殖創造有利條件,多聲部協調發聲,形成和聲,“海洋牧歌”會越唱越響亮。

圖為實踐隊集體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