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開平僑鄉非遺文化,感受僑胞鄉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魁星白澤隊”三下鄉暑期實踐團組織隊員們于7月4日前往蜆岡鎮開展實踐活動。
碉樓,聳立的鄉愁
在余光中眼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但在開平人眼中,鄉愁是一棟棟高聳的碉樓。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他們雖遠在海外,但心系祖國,心系故土,剪不斷的鄉愁,如皓月高掛,千里萬里共嬋娟。為深切感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實踐隊員們來到了著名僑鎮蜆岡鎮。
蜆岡鎮中堅樓的外形奇特古怪,遠觀酷似一個機器人,故有“機器人碉樓”之稱。中堅樓墻體泛白,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仔細觀察,還會發現T形和長方形的槍眼遍布樓體。白天時看中堅樓,氣勢恢宏,壯麗擎天,夜晚時看中堅樓,像極了一顆孕育在民間的明珠,熠熠生輝,驚艷非常。

(圖為中堅樓外景,圖片提供:團隊成員)
中堅樓始建于1918年,和絕大多數碉樓一樣,都是由在海外務工的華人集資籌建的。華工身體的苦痛,自不必言說,白日的千辛萬苦過后,每個不眠之夜都會被鄉愁籠罩。那些飽受鄉愁之苦的勞工,熬出了頭贖回了身,從社會最低層開始打拼,終致積累了不少財富,爬到了不低的社會階層。為保家人平安免受匪患的侵擾,華工開始將財富大量寄回家鄉,把僑居地的建筑樣式,從圖紙到建材到室內裝修生活設施,全部漂洋過海搬回故鄉。他們在異鄉幸存下來,便以碉樓的形式統攝故鄉之愁和異鄉之思,讓所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愁緒,在故鄉的山水間,在彌漫著泥土氣息的田間地頭聳立!
泥雞,獨特的鄉愁
一座城市,一種聲音,一種鄉愁,一種向往。開平非遺鎮濠泥雞,不僅是一種玩具更是一種情懷,他們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和生活方式,傳承著一方文化。
當遠離家鄉的海外華人漂泊在異國他鄉,鎮濠泥雞成為了一種承載著鄉愁的羽翼。在異域的土地上,鎮濠泥雞的身姿和叫聲仿佛將他們引領回那片曾經熟悉而溫暖的故土。
海外的黃昏,夕陽的余暉灑在廣袤的天空,鎮濠泥雞沐浴在黃金色的陽光中。那一瞬間,海外華人的心靈仿佛穿越了時光的紐帶,與故鄉相連。鎮濠泥雞的叫聲,帶著濃濃的鄉愁,從遠方傳來,打破了海外華人內心深處的寂寞與孤獨。
鎮濠泥雞與鄉愁,成為海外華人心中的紐帶。無論是漂泊在何地,他們心中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對故土的眷戀,都如同鎮濠泥雞的叫聲一樣真實、堅定。它們帶領著海外華人穿越時空的藩籬,讓他們重新感受到家鄉的氣息和溫暖。
在異國他鄉的每一個黃昏,當鎮濠泥雞的鳴叫響起,開平華人聆聽著那熟悉的聲音,泛起漣漪的眸子中仿佛閃過了家鄉的美好和溫馨。無論身在何方,他們與鎮濠泥雞之間的關系如此深沉而珍貴,承載著開平華人對故土深深的眷戀和渴望。
非遺和鄉愁,相互交織著華人們的情感。它們在海外的土地上種植了一棵思鄉之樹,讓遠離故土的海外華人和開平子弟們時刻懷念和思念著家園。
盡管時光荏苒、距離遙遠,但非遺的力量和鄉愁的情感永遠相互依存。它們成為華人們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點燃著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和對傳統文化的珍愛。在未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全球化的發展,非遺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我們期待著更多的海外華人能夠通過碉樓和鎮濠泥雞,感受到故土的韻味,傳承著家鄉的記憶。

(圖為魁星白澤隊在中堅樓合照,圖片提供:團隊成員)
學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隊伍:魁星白澤隊
作者:莫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