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傳承優秀非遺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把握文化根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魁星白澤隊于7月3日前往廣東省開平水口鎮濠泥雞傳襲地,以“ 守護文化根脈,追尋非遺泥雞”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傳承泥雞文化遺產,飛揚華夏風采。

圖為魁星白澤隊與泥雞非遺傳承人合影
點亮泥雞歷史之燈,發展路明
鎮濠泥雞傳說起源一只與歹徒斗智斗勇的雞,這只雞死后將泥搓成雞的樣式來悼念它。泥雞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廊腰縵回,踏過青松的雨巷,實踐隊員輕敲紅漆的木門來到鎮濠泥雞傳習館。映入眼簾的是靠墻柜子上一個個成品泥雞,除了黃紅綠最原始的顏料搭配,旁邊也有許多新奇的色彩圖案。
經了解,是為了讓文化遺產注入新動力,引發更廣泛關注,吸引新生代的視線,鎮濠泥雞現任傳承人馮永勇一直在文創領域積極探索。他成立了“鎮濠泥雞”文化傳承基地,首創泥雞DIY課堂,推出文創旅游紀念品,深受本地市民及各地游客的歡迎。目前,在江門及開平市部分景區和廣東省部分博物館都設有“鎮濠泥雞”專柜。“我相信只要把握機遇,將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鎮濠泥雞”一定會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位。”馮永勇自信道,臉上露出憧憬的笑容。
握緊繪彩描物之筆,實踐路亮
制作泥雞,需在年前挖泥,用木錘搗煉后,放進錫模壓成雞頭、雞尾兩部分,曬干備用。雞頭部份有一橫膜,中有小孔,留來插哨。預先制竹哨,把小籬竹裁成幾分長一截,在一頭斜削一刀,插進一小塊葉片,吹響即成。入冬時插哨,再用牛皮紙把雞頭和雞尾連接起來,著色涂油,便成成品。

圖為泥雞制作過程
在馮永勇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慢慢為手里的泥塑造形狀、賦予靈魂。他們全神貫注地用顏料細細描繪,在濃墨的色彩搭配下喜慶可愛的小泥雞就這樣慢慢做了出來。拿起一只泥雞,輕輕撫摸,透過冰涼泥土的厚重感仿佛聽到了百年的呼喚。他們情不自禁地吹奏,真正的、熱烈的、昂揚的鳴聲開始呼喚,與時代氣息慢慢交融,眼前的泥雞散發出繽紛的色彩

圖為隊員學習制作泥雞
“開平市十大旅游手信”、“翠山湖杯孔雀翎”、“最具本土特色”等。實踐隊員們看著一項又一項的獎項,不由得為泥雞非遺文化感到自豪。“通過這次學習,鍛煉了我的手工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讓我更好地了解了這項傳承。”隊員張俊珩感概道,“十八道工藝非常復雜,一步出差錯泥雞吹出的效果就不好。希望大家能近距離接觸非遺、體驗非遺,讓非遺文化泥雞‘點亮’生活。”
發出非遺奮斗之聲,未來路遠
鎮濠泥雞現在仍存在網上信息更新滯后,網絡宣傳滯后,產品也銷量有待提升。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計劃中,團隊將圍繞“網絡‘潮’玩泥雞響,‘媒媒’與共文旅興”進行實踐,網絡賦能推動水口鎮鄉村旅游發展,團隊將利用自媒體同時聯合開平當地媒體進行宣傳,嘗試通過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文化產業新樣態助力鄉村文化產業長足發展,為開平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貢獻水口力量。
魁星白澤隊還會帶領少年兒童一起了解泥雞進行線下義教,并深入基層建設調研。基于RMP調研方析,魁星白澤隊將以泥雞為文化著力點,提高泥雞知名度、擦亮鎮濠泥雞文化品牌、激活鎮域文化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魁星白澤隊指導老師李美華表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把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互聯網十非遺十旅游融合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弦歌不輟,思接千載。傳承生生不息,魁星白澤隊還在繼續。
學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隊伍:魁星白澤隊
作者:潘姚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