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愈發重視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變革與發揚,深化“文化自信”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如習主席所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于是,為貫徹國家政策,中國計量大學“量教有為”團隊在支教之余,派遣了隊員拜訪當地非遺傳承人------張子義和趙潤香老師。
張子義與趙潤香老師是白族特色民間山歌“鄧川漢調”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鄧川漢調”是一種白族化的漢族民間山歌歌調的總稱,以男女對唱的形式為主,是以前白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獨特方式。在以前山區交通閉塞,交流極其不便,于是人們便開始用傳播范圍較廣的山歌歌唱方式,相互交流,久而久之便發展為一種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
在與“量教有為”團隊隊員的交談中,張子義老師為隊員們講述了他們為“鄧川漢調”傳承做出的不少努力,比如:漢調進校園,簡單地教授小朋友們一些“鄧川漢調”的語調,讓孩子們能夠了解到它甚至愛上它;他們還建立了“鄧川漢調傳習所”,收納學員,教授他們“鄧川漢調”的歷史與唱法,以此傳播鄧川漢調;趙老師為讓“鄧川漢調”進一步擴大受眾范圍和影響力,也曾積極的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如民歌大賽、非遺進京等等。
當然,傳播非遺文化也并非一帆風順,老師也向隊員們吐露了一些坎坷。“鄧川漢調”大部分的歌曲主題是愛情,并不適合在學校教授,于是,趙老師和張老師不怕辛苦的改編歌詞,讓曲意傾向于愛國。另外,由于時代因素,“鄧川漢調”的收徒也不太容易,但是,兩位老師不曾放棄,廣為宣傳,成功緩解了一些壓力。
在這之后,張子義和趙潤香老師還提出要教隊員們一段鄧川漢調的對唱段子------《東山陽雀西山鳥》,于是,隊員們立刻分成男女兩隊,由張老師、趙老師分別教授。唱詞、語調俯仰相合,婉轉動聽,隊員們你一句,我一句,對唱得不亦樂乎,讓隊員們感受到了鄧川漢調的豪邁,氣勢磅礴和不凡的感染力。
最后,老師還為隊員們展示、體驗了嗩吶、三弦琴、霸王鞭、白族特色服飾和一些以前的計量工具。
首先張老師為隊員們介紹、教授了七孔嗩吶,它有七個音孔,對應相應的音階,吹奏時,要合理運用氣息,包括:唇控、呼吸控制。吹嗩吶時,要中氣十足,吹氣要慢而有力,只有這樣嗩吶聲才會高亢嘹亮,不會發生后繼無力的情況。緊接著,張老師便吹奏了一曲,并讓隊員們一一體驗;然后,張老師拿出了三弦琴,當它呈現在隊員們眼前后,無一不被它的精美華麗所震撼------精致細膩的雕花龍頭、蛇皮所制的琴箱、堅韌的琴弦。而張老師也簡單的交了隊員們幾個簡單的音調,讓隊員們體會了一下,也有隊員當場演奏了一曲,引得一陣喝彩;而后出場的霸王鞭舞蹈也極大的引起了隊員們的興趣,張老師向我們介紹道:霸王鞭常用約一米長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條,鑿出四個孔,每個孔內穿三組銅錢,每組兩三個,象征著一年四季,表達了白族對氣候、節氣的敬畏,對豐收的期望。隨后,演示了一個八拍的舞蹈,并讓隊員們親身體會,一時間銅錢聲響成一片,各個手舞足蹈、不亦樂乎。隨后,張老師為隊員們介紹了一下農村以前的用具------升、斗、捕魚器等等和白族的一些傳統服飾------特色帽子和結婚時的衣飾,隊員們也饒有興趣地進行了試穿。最終,在歡快的氣氛中,隊員們結束了這次文化訪問,體驗之旅。
臨行前,隊員們遍覽了滿屋的文化傳承之物,無一不感慨萬分。相信經過此次的拜訪,“量教有為”團隊能更好地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珍貴和魅力,將一些鮮為人知的文化瑰寶傳揚出去,讓它們免于消散和落魄。同時,團隊的隊員們也祝愿張子義和趙潤香老師身體安康,繼續讓“鄧川漢調”這一文明瑰寶閃耀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