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吳瓔珞)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自西向東匯入東海,蜿蜒萬里,驚濤澎湃,孕育了悠久璀璨的華夏文明。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兩岸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壞。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化工學院“自然而安”生態與食品安全理論普及宣講團前往外秦淮河和金川河部分區段,開展了長江流域水質的調研活動。
一、勘測水質
實踐團于7月3日至7月8日,依據等距取樣原則,科學選取了金川河兩個河段(回龍橋段,寶塔橋段)10個采樣點,外秦淮河五橋(下關大橋、三汊河橋、定淮門大橋、草場門大橋、清涼門大橋)附近13個采樣點進行水質檢測。
實踐團成員利用水樣瓶及細繩,堅持不破壞原有水質生態的原則,按照計劃前往各采樣點進行取水采樣,分瓶灌裝,并給水樣瓶做好標簽。在取樣過程中,實踐成員相互配合,確保全部水質采樣任務按時完成,為后續水樣分析測試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實踐團成員利用水樣瓶及細繩,堅持不破壞原有水質生態的原則,按照計劃前往各采樣點進行取水采樣,分瓶灌裝,并給水樣瓶做好標簽。在取樣過程中,實踐成員相互配合,確保全部水質采樣任務按時完成,為后續水樣分析測試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集水樣。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集水樣。通訊員 吳新宇 供圖
二、植被覆蓋率統計
在進行水質檢測的同時,實踐團成員以每個采樣點(各個采樣點之間距離至少100米)為中心,10米為半徑做半圓,在金川河岸進行植被覆蓋率統計分析。在外秦淮河岸(各個采樣點間距離不少于350米)則以50米為半徑做半圓,進行植被覆蓋率統計分析。成員們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借助植物檢索手冊,從植物相對特征、特性依次根據科、屬、種對植物進行定位,統計植物種類,同時也對每個調研范圍的植被覆蓋率進行計算。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岸邊植物覆蓋率進行統計。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三、水質分析實驗
實踐團成員選取了氣味、懸浮物、pH值、溶解氧、電導率五個水質指標,分別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兩個方面進行檢測。在檢測水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秉承著客觀嚴謹的工作原則,嚴格按照測試步驟進行。后續,實踐團將結合相關論文作為分析方法的支撐,得出科學的結論。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實驗室進行實驗。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四、居民調研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沿路發放調查問卷 ,旨在了解長江流域區及附近居民對長江保護的認知度,最終總計回收有效調研問卷203份。
問卷結果顯示,居民對生態保護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對長江保護成效有明顯感受。居民們大多意識到自己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相應貢獻,也愿意并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措施,例如向家人宣傳科普、參與環保公益講堂、自覺遵守相關治理政策等,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此外,實踐團成員還對長江流域區附近居民進行采訪。對于長江水質,居民們都表示近幾年長江水質逐漸改善,長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并一致認同長江水質乃至生態環境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山綠水,代代相承,每個人都應具有環保意識,擔起共同保護長江的責任,他們相信這樣的傳遞會一直繼續。
問卷結果顯示,居民對生態保護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對長江保護成效有明顯感受。居民們大多意識到自己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相應貢獻,也愿意并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措施,例如向家人宣傳科普、參與環保公益講堂、自覺遵守相關治理政策等,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此外,實踐團成員還對長江流域區附近居民進行采訪。對于長江水質,居民們都表示近幾年長江水質逐漸改善,長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并一致認同長江水質乃至生態環境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山綠水,代代相承,每個人都應具有環保意識,擔起共同保護長江的責任,他們相信這樣的傳遞會一直繼續。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南京市民進行采訪。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近年來,隨著長江保護法、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全面貫徹落實,居民環保意識的普遍提高,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通過此次活動,實踐團成員對秦淮河和金川河部分區段的水質狀況以及植被覆蓋程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僅認識到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還深刻感悟到良好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紛紛表示要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