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博物館不斷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走進歷史,感受文化,體悟精神。所謂方寸之間,一覽千年,為了更好地了解家鄉當地的文化及沉浸的底蘊,感受悠長文脈經久不衰的魅力,寒假實踐隊馬克思說的真隊隊員田卓儀于2023年1月27日上午10時,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博物院開展本次社會實踐。
首先,隊員通過河北博物院公眾號了解到,河北博物院共三層,十三個展廳,其中精華展廳為《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廳,長信宮燈作為鎮館之寶陳列其中。實踐隊員駐足長信宮燈前聆聽線上講解。長信宮燈為西漢青銅器,出土于滿城漢墓,其造型為一個跪坐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子為虹管,吸走油煙。該宮燈還有“長信”字樣,為竇太后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該燈設計精美,被鑒為國家級文物。實踐隊員還了解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火種燈的設計由此而來,將中國古人智慧與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共以“長信”之意,傳達著兩千年來人們對光明的希望和向往,長信宮燈也將照耀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未來。
接著,實踐隊員來到位于南區一層的《北朝壁畫》展廳,北朝壁畫正如北朝歷史一般,生猛靈動、神采奕奕。該展廳的東魏茹茹公主墓墓道壁畫展區,壁畫布局極為嚴謹,人像比例準確,服飾生動逼真,令人震憾。墓室壁畫作為中國傳統壁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信仰、習俗以及審美觀念等等,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藝術的發展,隱藏在墓葬中的線條與色彩,彌補了中國繪畫史的空白,奠定了中國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時至今日,墓室中的壁畫對當時文明及文化的研究仍具有現實意義,壁畫的繼承、拋棄、創新也正對應著傳統文化的繼承、摒棄與創新。
最后,實踐隊員來到最新展覽《“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廳。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人民在與歷史和自然的互動中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游覽,隊員觀察到該展廳有坊染編織、剪刻畫繪、燕京八絕、曲藝、民俗等,其中傳統戲曲梨園鄉韻板塊吸引游客眾多,隊員站立在定位點處仔細聆聽傳統戲曲,感受梨園鄉韻的魅力。展廳將非遺成果展示融入百姓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脈和勤勞智慧的匠心傳承。
“自古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數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河北大地上譜寫著一曲曲不朽的篇章,然而歷史的波瀾掩埋在流淌的歲月中,深藏在博物館的展廳里,推進文博事業的發展就是讓歷史文明薪火相傳。通過本次社會實踐,隊員認識到博物館的重要職責,連接過去、現在、未來,闡釋文化歷史、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傳承職責,在此過程中,文物的生命力不斷被喚醒,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喚醒人們的文化認同,根植文化自信,傳承民族文化。
撰稿人:田卓儀
2023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