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23年1月31日,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說的真對實踐隊員在超市中觀察到了元宵專供冰柜,由此好奇元宵的來歷,便開始探索元宵節的文化。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實踐隊員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吃元宵是元宵節主要習俗之一。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應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除此之外,實踐隊員還了解到元宵節的另一習俗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隊員認識到傳統文化已經深植于中華文化血脈之中,當代人們需要深懷一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才可將其更好的傳承下去。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小年節日背后的文化故事,不僅豐富了隊員的節日精神文化認知,也增強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撰稿人:林辰
2023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