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濃厚底蘊,2023年2月1日,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說的真隊隊員在甘肅省古浪縣開展寒假社會實踐。實踐隊員通過親身考察走訪,開展了以元宵節習俗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舉行慶祝活動,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上元節”等。“元”是“開始”的意思;“宵”是“夜”的意思。“元宵”代表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不僅有慶賀之意,也是團聚之日。
通過實踐以及和長輩的交流,實踐隊員了解到了元宵節的許多傳統習俗,例如吃元宵、舞獅、猜燈謎、賞花燈、舞龍、踩高蹺、祭門祭戶等。正月十五是家人團聚、賞月吃元宵的日子,元宵又叫湯圓,雖然名字不同,寓意卻是一樣的。因為外表呈團狀,故意味著團圓美滿。舞獅表演也是中國元宵節悠久的習俗之一,獅子象征著吉祥如意,在中國人心中為瑞兆,舞獅活動為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也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除獅子之外,龍作為中華的圖騰,為中華民族所崇尚,是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烘托了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這一習俗流傳于很多地方。猜燈謎自古至今都很受歡迎,不僅僅因為謎語本身很有韻味,更因為它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每至元宵佳節,街道上都掛滿了花燈,熱鬧非凡,燈下懸掛著有趣的謎語供人猜玩把味,也是歷代元宵節備受人民喜愛的習俗之一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很多節日習俗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惋惜的同時,也更激發了我們對中國鄉土文化的熱愛。中華文明是柔軟的,也是堅硬的。“凡益之道,于時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中國文化沉淀下來的深厚底蘊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財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弘揚傳統文化,堅定使命擔當,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撰稿人:張瑞瑞
馬克思說的真隊
指導老師:于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