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家埠有一句俗語:“有錢沒錢買畫過年。”隨著春節的到來,購買木版年畫的人越來越多。2023年1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寒假實踐隊隊員王銘雅,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進行社會實踐,來至楊家埠民族文化大觀園觀察學習并展開問卷調查,了解木版年畫的非遺歷史與現狀。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于明朝,明代隆慶二年后,楊家埠年畫藝人創立了“恒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等畫店,并以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著稱。當時年畫題材比較少,主要以迎合民間迷信信仰所刻印神像年畫為主,如《灶王》、《門神》、《玉皇》等。這些題材來源于宗教或者小說、戲曲人物場景等。到了清代前期,有些藝人不再拘于古法,開始創新,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隨著繪刻技術更加精巧,年畫品質和品種都增加很多,楊家埠木版年畫自此開始興盛。直至咸豐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地出現了多達百家的畫店和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遠銷半個中國。
楊家埠木版年畫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線條精準,它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每當家家戶戶在門窗、墻壁上貼上年畫,祈求來年家宅平安、風調雨順,喜慶祥和的年味兒撲面而來。它植根于民間,裝飾于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
現如今,這一優秀的非遺文化項目也在蓬勃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富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基礎上,年畫納入全新的時代元素,更加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隨著時代的發展,古樸喜慶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也迎來了挑戰。“過去,年畫是家家戶戶張貼的必需品,每逢過年都要買,比如灶王爺,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貼。現在了解年畫、親近年畫的人少了。”在寒亭區的中國年畫博物館吳安軍介紹道,“這也正常,社會在變化,像貼年畫這種古老的‘節日儀式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化。”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現狀,社會實踐隊隊員王銘雅采訪了幾位其他游客,大家紛紛表示:現在楊家埠年畫在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從作品創意風格、造型色彩、思想寓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和時代氣息,更具吸引力和表現力。此外,辭舊迎新之際,游戲《和平精英》也與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啟了一場跨界聯動。以游戲為載體,搭載起年畫和年青群體的橋梁,為年輕人帶來更深層次的非遺文化體驗,實現了傳承的破圈。
實踐隊員通過本次參觀,充分地了解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及現狀,深刻地體會了傳統文化為適應現代化社會而進行的改變。作為青年人,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應該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使其更具競爭力,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撰稿者:王銘雅
202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