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說的真隊隊員在山東省平原縣開展寒假社會實踐。2023年1月18日當天,為農歷的臘月二十七,實踐隊員通過親身實地考察走訪、網絡搜尋相關資料,開展以臘月二十七為主的春節習俗主題實踐。
農歷臘月廿七,是到了緊鑼密鼓置辦年夜飯和春節所需物品的時候了,每每到了這時候,年味就越來越濃了。結合從小耳濡目染的春節習俗和一些耳熟能詳的順口溜,通過和同學們的交流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宰年雞、趕大集”的風俗習慣。如各地流傳的年謠,“二十七,殺只雞”“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等,這些都反映了過年殺雞趕大集是歷史悠久、年味濃厚的傳統習俗。
隊員在網絡上搜集了相關資料,又詢問了許多老人,總結到了二十七殺雞的說法和其包含的美好寓意。其實,這還是取的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這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從古早的祭祀和風俗上來講,還有一種講究,臘月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祭祀的月份,宰殺家禽也是祭祀的其中一部分。古人對于臘月的大祭看得非常隆重,認為這個月是一年之中新舊交替的時候,人們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向祖先和天地神明報功。即向祖先和天地神明報告自己這一年的豐碩成果,還會祈求祖先和天地神明,期望能夠保佑自家明年也能豐衣足食,五谷豐登,不受口腹之欲的煩惱。而雞在古代有著很好的寓意,《太平御覽》里有句話:“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古代傳說里雞為日中烏,雞打鳴以后就會日出,給人間帶來光明,能夠驅逐妖魔鬼怪。這樣的家畜,家家戶戶都會養,雄雞報曉,讓人起來勞作,雌雞下蛋繁衍后代,人們還能用雞蛋來補身體。
而且古人非常重視人的信義,公雞是“守夜不失時”的楷模,是信德的代表。俗話說“三更燈火五更雞”,在沒有鬧鐘的古代社會里,雞就是大家的生物鐘,人們在臘祭的祈福中,肯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家里面能夠子孫成群,身體健康,在農業的生產中不誤農時,一切的生活都向著美好的方向進發。
另外,當地廿七有趕大集的習俗,由于過年時縣城里的人回村鎮過年的很多,在家鄉趕大集成為一種選擇。隊員去到附近城鎮的社區調研,保證了實踐結果的可信度和普遍度,在那里隨機和群眾進行了交流。臘月廿七是春節前最忙碌的一天,既要準備年菜,又要將年貨采購齊全。買鞭炮、燈籠、春聯、香燭、燒紙,買牛羊肉、凍魚、雞豬肉,買衣著頭飾、零食小吃,買走親訪友的禮物?傊鸭依镞^年兩三天需要的東西采買齊全,大集是大家籌備年貨的最后戰場。
最后,隊員通過和其他各地的同學線上交流,了解和總結了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隊員發現,就春節習俗來說,不同地域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有的習俗僅僅是時間前后上的差異,同時也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習俗。
臘月廿七,是紅火熱鬧的一天。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實踐隊員通過此次綜合實踐,親身體悟了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春節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春節這一深植于中華兒女血脈靈魂的傳統文化節日,涵養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撰稿人:齊嘉興
202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