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要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為了解風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2023年1月12日,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說得真”隊實踐活動在濰坊市展開街頭采訪,通過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居民對風箏制作的喜好程度及其存在的現狀,與此同時也隨機讓被采訪人員發表自己對風箏制作的感想及其如何發揚。
濰坊風箏興于明初的楊家埠村。那時,村民已有木版年畫的刻印技術,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時間,用印年畫的紙張、顏料,繪制出各種圖案,扎制風箏。開始時僅自娛自樂或饋贈親朋好友,后逐漸發展為商品。至乾隆年間(1736—1795),風箏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手工業。明代濰坊風箏以板子風箏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以長串蜈蚣為最(最長可達三百六十多米)、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造型系列,內容有人物故事、鳥獸、魚蟲等。目前,西楊家埠村風箏扎制專業戶近百家,風箏品種達三百余種,年產近百萬只,主要傳承人為楊其信、楊其民、楊連敏、楊乃忠、楊學順等。
本次我們社會實踐小組主要采用線下采訪的形式,收集居民對風箏制作的意見,小組成員對采訪的信息進行整合并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統計。本次實踐小組在采訪的過程中,也汲取到了許多關于對風箏制作存在現狀的一些建議,值得我們參考。在本采訪過程中,我們也順便講解了許多關于風箏制作的知識以及對風箏制作這個傳統手藝進行保護,并表明風箏制作存在的意義以及對今后社會發展存在的影響,被采訪人員也對此感到支持。
在后期統計數據中我們發現,96%的人都有過放風箏的經歷,其中有79%的人大體了解風箏的制作,34%的人曾自己動手做過風箏,而28%的人卻對風箏的制作了解甚少。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對風箏制作進行了宣傳并且了解了居民對風箏制作的了解程度,這將更好地推動我們小組接下來的工作。
撰稿者:曾秋碩
馬克思說的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