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然而在越劇藝術的傳承過承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暑假期間,山東大學“匠心拾遺”團隊成員劉夢姝采訪到了上海越劇院青年旦角演員、袁(雪芬)派非遺傳承人趙心瑜,請她談一談越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況和自己戲曲藝術的未來發展規劃。
趙心瑜女士是浙江紹興人,幼年經過耳濡目染,業余學習越劇,在四五歲的時候就會登臺去演出,于2007年考上了上海戲曲學院的越劇專業班,至今已有15年。趙女士介紹道,越劇始于1906年,是一個海納百川的、青春活力的劇種,1942年開始,袁雪芬老師倡導越劇改革,發展新越劇。自此,越劇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編導影音美”的演出體制。越劇的流派風格鮮明,每個流派宗師都因為其代表劇目而產生自己的風格及流派,流派的可塑性和可變性都很強。
趙女士介紹道,上海越劇院非常重視將“互聯網+”等創新手段融入到越劇發展之中。上海越劇院目前正在舉行 “藝起前行——云賞越”系列演出,同時在官方微信視頻號、抖音官方平臺、上海戲曲廣播B站號、觀演之間微博號等多個官方媒體賬號進行直播。同時也注重于新生業態的商業融合,網易游戲與上海越劇院攜手推出“絕對演繹×越劇《紅樓夢》聯動”活動,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動捕分別由徐(玉蘭)派傳人王婉娜和王(文娟)派傳人李旭丹來承擔。
不過趙女士坦言,線上演出對于戲曲來說只是線下的延伸,因為受到音響、鏡頭的限制,錄像只能保存一部分的精華,而不能留住全部。同時,她認為浙江省的越劇團的宣傳成果更令人艷羨。例如,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于2022年春節期間捧上了一份充滿新意的文化大餐,其中《陸游與唐琬》的演出引入了“云現場”,以“線下演出+線上直播”的方式和全球網友一起“云看戲”,當晚的直播實時觀看人數達到79.3萬。
談及傳承人的問題,趙女士認為自己還比較年輕,沒有考慮自己的接班人,目前以傳承好袁雪芬、方亞芬兩位老師的戲為主,還在追趕老師們的步伐。身邊喜歡越劇的小朋友很多,但是真正愿意走專業這條路的人還是很少的,制約人們專業學習的最大因素還是語言問題。現在的方言保護得比較弱,很多發音都讓外地觀眾不好掌握。
趙心瑜女士表示,她雖然很難準確地預測越劇的未來,但目前還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她們的事業。她只希望能夠吸引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關注、喜愛越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