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匠心拾遺”調研團成員蘇悅采訪了漣水淮劇團原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淮安市非遺傳承人許晴,請她談一談對關于淮劇傳承的看法。
淮劇起源于淮安和鹽城。1950年,著名淮劇演員馬麟童正式將其命名為“淮劇”,到1953年,全國才都統一了稱呼。淮劇一般用的是江淮區域的方言,唱腔呢一般分為淮調、拉調和自由調。淮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凈、丑四種,每一個行當又有分支。許老師自幼學習淮劇,15歲加入漣水淮劇團。此后,她一直為了發揚淮劇而努力奮斗,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由于日常排練、表演日程較滿,所以許老師沒有刻意嘗試采用互聯網直播的形式進行宣傳。她對于我們打造互聯網宣傳平臺的想法給予肯定,也給我們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們在直播之外探索其他新穎形式,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許老師表示,政府的相關政策的確起到了宣傳淮劇、保證上座率、保障演員經濟收入的作用。許老師目前有一名徒弟,名叫李爽,有望成為許老師的傳承人。許老師認為制約傳承的主要因素是了解程度低。由于淮劇本身較為難懂、表現形式不如電影等生動刺激,所以很多年輕人從一開始就排斥淮劇。淮劇的受眾少了,傳承人自然也就少了。許老師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她依舊懷著對淮劇的一腔赤誠的熱愛。她說,她有責任把淮劇發揚光大下去。她計劃要排練更多的劇目,去更多的地方表演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愛上淮劇。
淮劇作為一種地方戲劇,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蘊藏著許多人的鄉土記憶。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更是保護“臺下十年功”的信仰和氣魄,保護代代相傳的文化記憶,保護一代人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