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到來之際,為探尋閩西紅色記憶,不忘初心,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以更加飽滿的知識儲備做好時代宣講人。2022年7月6日—7月7日,龍巖學院“重溫習總書記閩山閩水情‘源’足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在學校周邊挖掘紅色資源,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紅色記憶探索之路。
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參觀了紅色共和國搖籃、鄧子恢紀念館、后田暴動舊址等景點。在這期間,我感悟頗深。
追尋共和國的足跡,感受紅色文化帶來的魅力。
我們踏入紅色共和國文化搖籃。盡管它坐落于我的學校,但這次的實踐活動卻是我第一次前往參觀它。
燈光交映下,團內(nèi)紅色講解員的聲音將我?guī)肽嵌螝v史——閩西弟子兵們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在紅色搖籃長長的走廊走著,閱讀著展板上的資料,在腦海中拼湊出完整的閩西革命歷史,順著閩西地圖,尋找前人留下的足跡。
展館內(nèi),我們一排排坐在木制凳椅觀看影像去感知當時的艱難革命歲月。此前此景真好啊!我們沒有忘記歷史,它以記憶作為種子在我們心里生根發(fā)芽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紅色搖籃展區(qū)觀看影像。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先驅(qū)偉岸氣魄。
在參觀鄧子恢紀念館的過程中,我不僅知曉了鄧子恢同志的生平事跡和他為人民奮斗終身的革命精神,還透過鄧子恢走上中國革命道路的歷程了解到閩西革命歷史畫卷。
作為土生土長的閩西人,我對于鄧子恢前輩的名字很是熟悉,但對他的生平和實際貢獻卻是知道不多。紀念館之旅讓我對這位革命先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鄧子恢前輩多了更多的崇敬。
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停留在大廳內(nèi)鄧子恢雕像上的那只小昆蟲。從我們開始參觀到參觀結束,它一直都在這里,就像從前的鄧子恢等革命先烈一樣一直守護閩西這片紅土地。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響徹土地革命之先聲,“后田精神”流淌心間。
談及后田暴動,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打響了福建農(nóng)民武裝暴動的第一槍,但極少人知道后田暴動背后的故事以及人物——除了第一槍之外,它還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創(chuàng)造了四個“第一”,這些“第一”無疑是閩西革命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陳列館走到第四陳列館,是沿著順時針的方向。但后田暴動的發(fā)展卻不是那么順風順水。看到地主家精致的皮襖、帽子、餐具和貧民家破損的破棉襖、破棕衣、餐具的對比,我感受到了當時兩個階級存在的巨大落差;那張“1928年前后田村人口和土地占有比例”比例表和那首“后田農(nóng)民人人愁”的詩,更讓我直觀地體會到了當時后田農(nóng)民的貧苦生活;聽到講解員講解閩西首位農(nóng)民女黨員張溪兜的壯麗人生時,她身上的“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深深吸引著我,她堅定的信仰、不怕犧牲的精神,無疑使她成為閩西歷史上的一朵鏗鏘玫瑰。
“無言”的文物唱響“有聲”的革命史。對后田暴動舊址的參觀,讓我在歷史中學會成長,在閩西革命先烈的身上中學會高貴的品質(zhì)。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習總書記在福建就任時曾多次下基層,就如他所言:“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想,我們的紅色記憶探尋之路也是如此,不能依靠網(wǎng)絡上的真真假假去撰寫,而是要依據(jù)實際情況,傳播好真實革命文化,做好時代宣講人。
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參觀了紅色共和國搖籃、鄧子恢紀念館、后田暴動舊址等景點。在這期間,我感悟頗深。
追尋共和國的足跡,感受紅色文化帶來的魅力。
我們踏入紅色共和國文化搖籃。盡管它坐落于我的學校,但這次的實踐活動卻是我第一次前往參觀它。
燈光交映下,團內(nèi)紅色講解員的聲音將我?guī)肽嵌螝v史——閩西弟子兵們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在紅色搖籃長長的走廊走著,閱讀著展板上的資料,在腦海中拼湊出完整的閩西革命歷史,順著閩西地圖,尋找前人留下的足跡。
展館內(nèi),我們一排排坐在木制凳椅觀看影像去感知當時的艱難革命歲月。此前此景真好啊!我們沒有忘記歷史,它以記憶作為種子在我們心里生根發(fā)芽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紅色搖籃展區(qū)觀看影像。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先驅(qū)偉岸氣魄。
在參觀鄧子恢紀念館的過程中,我不僅知曉了鄧子恢同志的生平事跡和他為人民奮斗終身的革命精神,還透過鄧子恢走上中國革命道路的歷程了解到閩西革命歷史畫卷。
作為土生土長的閩西人,我對于鄧子恢前輩的名字很是熟悉,但對他的生平和實際貢獻卻是知道不多。紀念館之旅讓我對這位革命先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鄧子恢前輩多了更多的崇敬。
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停留在大廳內(nèi)鄧子恢雕像上的那只小昆蟲。從我們開始參觀到參觀結束,它一直都在這里,就像從前的鄧子恢等革命先烈一樣一直守護閩西這片紅土地。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響徹土地革命之先聲,“后田精神”流淌心間。
談及后田暴動,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打響了福建農(nóng)民武裝暴動的第一槍,但極少人知道后田暴動背后的故事以及人物——除了第一槍之外,它還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創(chuàng)造了四個“第一”,這些“第一”無疑是閩西革命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陳列館走到第四陳列館,是沿著順時針的方向。但后田暴動的發(fā)展卻不是那么順風順水。看到地主家精致的皮襖、帽子、餐具和貧民家破損的破棉襖、破棕衣、餐具的對比,我感受到了當時兩個階級存在的巨大落差;那張“1928年前后田村人口和土地占有比例”比例表和那首“后田農(nóng)民人人愁”的詩,更讓我直觀地體會到了當時后田農(nóng)民的貧苦生活;聽到講解員講解閩西首位農(nóng)民女黨員張溪兜的壯麗人生時,她身上的“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深深吸引著我,她堅定的信仰、不怕犧牲的精神,無疑使她成為閩西歷史上的一朵鏗鏘玫瑰。
“無言”的文物唱響“有聲”的革命史。對后田暴動舊址的參觀,讓我在歷史中學會成長,在閩西革命先烈的身上中學會高貴的品質(zhì)。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大學校園網(wǎng)通訊員 謝佳慧 黃心宇攝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習總書記在福建就任時曾多次下基層,就如他所言:“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想,我們的紅色記憶探尋之路也是如此,不能依靠網(wǎng)絡上的真真假假去撰寫,而是要依據(jù)實際情況,傳播好真實革命文化,做好時代宣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