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日期:2025年7月26日
調研地點:山東德衡(臨沂)律師事務所
調研對象:耿律師
調研人:耿強
一、調研背景與目的
正當防衛是《刑法》第20條中最具爭議的制度之一,在司法實踐中常因認定標準模糊、社會輿論壓力等因素引發熱議。本次以“鑄界明法:正當防衛界限的判定機制研究”為主題,開展實地調研,訪談一名經驗豐富的辯護律師,深入了解當前實踐中正當防衛案件面臨的主要問題、防衛限度判定機制及律師的專業觀點。
二、調研過程
2025年7月26日上午,我到達山東德衡(臨沂)律師事務所,與受訪律師就以下話題進行了面對面深入交流:
1.正當防衛案件辦理經驗
2.防衛過當的常見爭議
3.辯護思路與證據采信難點
4.對《刑法》第20條及司法解釋的看法
5.對制度改進的建議


律師首先分享了其近幾年辦理的十余起正當防衛相關案件類型,涵蓋家庭暴力防衛、突發沖突反擊等典型情形,并結合真實案例介紹了判定防衛限度時的挑戰。

三、調研核心收獲
(一)防衛限度認定是核心難題
律師指出,司法實踐中對“防衛過當”的判斷,往往帶有較強的事后理性傾向,而忽視了案發當時被告的緊迫心理與客觀危險。
1.法院常從后果角度看行為嚴重性,而非結合當時情境
2.容易忽視防衛者面對突發侵害時的慌亂、害怕與本能反應

(二)證據是正當防衛成立的關鍵
律師反復強調:證據決定案件走向,而正當防衛案件中最難的是還原案發經過。
1.常需用現場監控、物證、傷情鑒定、證人證言等拼接完整證據鏈
2.缺少直接證據時,律師要通過推理和細節論證加強防衛主張
(三)法律條文需進一步細化
律師認為,《刑法》第20條的表述仍較抽象:
1.“顯失必要”的判斷標準欠缺量化
2.建議出臺更細化的司法解釋或量刑指南
3.完善證據指引,幫助司法人員客觀認定案發情境
(四)社會與輿論的影響
1.熱點案件中,媒體報道可能放大公眾情緒
2.檢察機關、法院在壓力下更傾向保守態度,影響防衛認定
四、個人體會與思考
通過這次與律師的訪談,我深刻體會到:正當防衛不只是法律概念,更關乎證據、社會心理和司法態度的平衡。
1.證據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決定了“情境還原”的真實與否
2.法律需要更細化的標準,但也需要社會對“合理防衛”的更多理解
五、總結
本次調研讓我切身了解到防衛限度認定的復雜性和律師辯護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識到:
1.防衛不是無限,法律需要界限,但界限需要更清晰
2.律師通過證據與邏輯,讓法官看見案發時的真實情境
3.推動社會輿論更加理性,才能讓正當防衛真正服務于保護善良守法者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