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剎沿革 識信仰新姿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蘇州城隍廟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現存格局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的城隍改革。歷經歲月更迭與多次修葺,這座古剎不僅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更成為承載姑蘇民間信仰記憶、賦能社區發展的重要載體。

圖為城隍殿前香客燒香。通訊員朱潔供圖
上午 10 時,實踐團成員駐足于城隍廟的宣傳欄前,系統學習這座古剎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實踐。工作人員為團隊成員講解道,城隍廟通過“慈愛功德會”“廣緣義工社”“書畫院”三大平臺,將傳統信仰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近年來累計為各類公益慈善項目捐款近百萬元。從明清時期的民間祭祀場所,到如今兼具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功能的公共空間,城隍廟的轉型軌跡令人矚目。
實踐團成員朱潔在學習后表示:“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城隍廟,打破了我對民間信仰場所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封閉的祭祀空間,而是主動融入新時代,以信仰+公益的模式連接信眾與社區,這種轉型正是蘇州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生動縮影。”

圖為實踐團成員學習宣傳欄。通訊員朱潔供圖
訪義工道長 探實踐深意
上午10時30分,實踐團成員進入城隍廟主殿內部,在裊裊香火中感受信眾的虔誠,同時展開深度訪談。廟內香客往來不絕,或焚香祈福,或靜坐沉思,民間信仰的生命力在日常實踐中自然流淌。成員們與一位已在城隍廟志愿服務一年的義工交流。當被問及參與志愿服務的初衷時,這位義工坦言:“道教是中華本土信仰,歷經人生起伏后,我愈發感受到傳統文化中濟世利人的力量。閑暇時來此服務,既能踐行信仰,也能為他人提供幫助,內心十分充實。”
隨后,實踐團邀請城隍廟主持熊建衛道長進行專題訪談。熊道長詳細介紹了城隍廟融入新時代的具體路徑:“我們始終認為,信仰的生命力在于與社會同頻。2022 年,城隍廟與平江街道的察院場社區、香花橋社區、觀前社區簽訂扶貧對接協議,依托善道平江慈善平臺,每年向三個社區捐款數萬元,定期為高齡老人送壽面、送溫暖,讓信仰真正扎根社區、服務群眾。”
談及志愿者團隊,熊道長補充道:“我們的義工團隊已成立9年,目前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這說明傳統信仰只要找對與時代結合的切入點,就能吸引新一代的關注與參與。”
實踐團成員王奕菲在訪談后深有感觸:“城隍廟的實踐讓我看到,民間信仰場所可以成為社區治理的柔性紐帶。它通過公益服務凝聚信眾力量,協調信仰與社會的關系,這種信仰賦能社區的模式,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獨特的文化支撐。”

圖為成員與熊建衛道長進行交流。通訊員朱潔供圖
承千年文脈 賦時代新能
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重要指示中提到:“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蘇州城隍廟以自身實踐詮釋著這一指示 ——它守護著姑蘇民間信仰的根脈,更以開放姿態擁抱時代,讓古老的信仰在服務社區、連接代際、傳承文化中持續煥發新生。蘇州大學姑蘇信仰探尋實踐團將持續深挖民間信仰中的人文經濟價值,探索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社區發展動能的路徑,讓歷史文脈在當代實踐中煥發持久生命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