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鍛造異彩,細心成就工藝
實踐隊員一進入小爐匠工作室,就被工作室中陳列的大大小小十分精美的琉璃工藝品所吸引。實踐隊員觀察到,在任波老師的琉璃工作室中,陳列著大大小小、十分精美的琉璃作品,小到昆蟲、水母、花草盆栽,大到有著美好寓意的柿子、葫蘆以及一些工藝裝飾品,每一個細節都十分的精美,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地練習和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從一個紋理、一片花瓣制作,再到將每個部分拼接、修補,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心血來完成。
琉璃起源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琉璃制品在我國的最早發現,可追溯到西周。唐代尤其發達,宋代稱“藥玉”,明代稱“硝子玉”,清代稱“料器”,民間猶稱“料器”。淄博自古就是琉璃生產、使用的重要地區,琉璃文化傳承千年而熠熠生輝。淄博琉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玻璃制造業的成就,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研究淄博琉璃的歷史,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變遷。
琉璃像落入凡間的美麗精靈,它化身于變換的光影,這便是流光溢彩、玄妙莫測的琉璃。在淄博琉璃手工技術代代相傳可考的歷史已有800多年。晶瑩剔透的琉璃是淄博最具特色的歷史名片之一。它在色彩形態方面要求嚴格,不但講究審美,更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手工藝人智慧的結晶。 琉璃制作需要嫻熟的手工技術和造型技術,利用琉璃在一定溫度范國內具有可朔性的特點,匠人需在冷卻過程中不停轉動手中的棍料,待材料融化后迅速拖出放在鐵墩上,用工具拉著高溫材料來塑造生動的形象。這樣之后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精致杰作才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行本身來說是個體力活,又是藝術,起碼來說你得從色彩、從線條、從一些美感上,匠人須具備這種意識,才能把一些藝術品的內涵表現出來。

圖為工作室擺放的琉璃工藝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欣悅 供圖
琉璃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從制作材料到工藝技藝等方面,琉璃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琉璃的復雜而精細的制作工藝,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神,傳承了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勞動智慧和精神。因此,琉璃的非遺文化價值在于其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并繼續發揚光大。
琉璃在建筑上的應用也體現了非遺文化價值。琉璃的使用范圍廣泛,可以應用于城墻、佛塔、宮殿、廟宇、墓穴等建筑中。琉璃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建筑物逐漸成為了人們認識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重要場所,琉璃的使用加強了這些場所的文化傳承和歷史價值。
琉璃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作為一項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琉璃自然具有非遺文化價值。琉璃的制作技藝、工具、原材料等等都是傳統手工藝品的代表,而琉璃大熱則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了這一傳統文化。
傳統技藝薪火相傳,非遺文化光耀中華
在工作室老師的幫助下,實踐隊員也嘗試制作了一個琉璃擺件。在嘗試過程中,實踐隊員感受到,制作琉璃工藝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琉璃原料需要在150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下融化,需要極快的反應力以及極大的細心與耐心,將融化的琉璃原料快速進行塑形,同時還要塑造出造型細節,這就需要長
久地練習才能夠最終完成一個精美絕倫的琉璃工藝品。

圖為任波老師正在指導學生制作琉璃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欣悅 供圖
在任老師的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任老師的學生正在完成琉璃作品,老師也一直關注著學生們的制作過程,給予相應的指導教學。老師說,有很多熱愛制作熱愛手工的年輕人通過互聯網新媒體了解到琉璃這項傳統非遺技藝,慕名前來學習。目前,任老師已經帶領了上千名學生,在全國也已經開設了四十多家琉璃工作室,為琉璃的傳播與傳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把握時代機遇,創新發展傳統技藝
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對于時代機遇的把握。早在2015年微信剛剛興起時,任波老師當機立斷選擇創立了“小爐匠”微信公眾號,將燈工工藝的技法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這是國內首個專門介紹琉璃燈工工藝的微信公眾平臺。據老師介紹,通過新媒體平臺,非遺可以吸引到更多愛制作愛手工的人來了解學習這項技藝。很多來自國內五湖四海的學生通過互聯網新媒體了解到琉璃這項傳統的非遺技藝,并將這項技藝又傳播到五湖四海去。

圖為實踐隊員在老師指導下制作琉璃擺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欣悅 供圖
不僅是適應外部更加便利的傳播學習渠道,琉璃這項傳統非遺技藝自身也在不斷創新發展。琉璃精品涵蓋多種制作工藝,有古法琉璃、琉璃燈工、琉璃內畫、脫蠟制造,還有一度失傳、堪稱世界之最的琉璃鋪絲等,每一件展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充分展現了淄博琉璃設計創作的藝術魅力,以及淄博陶琉產業轉型升級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