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介紹作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2022年,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入選淄博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懷著好奇之心,我們聯系了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楊云老師,來到她的工作室,進一步學習和探索這項神奇的技藝。
景泰藍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瑰寶之一,凝聚了歷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來到楊老師的工作地點,我被景泰藍的獨特之美所吸引。在實際參觀中,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掐絲工匠的精湛技藝。景泰藍作為一種古老的工藝,其細膩的圖案和鮮艷的色彩讓我震撼不已。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傳承了我國傳統景泰藍掐絲畫的技法,借鑒了傳統景泰藍工藝品中的嵌絲、點藍技術,制作工藝精細復雜,經過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十幾道工序完成,在葫蘆、木版等媒介上用金屬絲鑲嵌出各種圖形,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點藍著色,最后將畫面做拋光處理,使成品畫面呈現水晶般透明、亮麗質感;也可以處理出磨砂、亞光、沙粒感、立體等多層次畫面效果。

圖為學徒在創作作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景泰藍掐絲技藝的復雜性和值得尊敬的精神。掐絲需要匠人們耐心、細致、準確,每一次的勾勒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的設計。掌握景泰藍掐絲技藝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而傳承這門技藝更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堅守。我也親身體驗了掐絲的過程,發現每一步都需要極度細致的操作和心無旁騖的專注。首先要在媒介上打好底稿,隨后利用膠水、鑷子、剪刀和鍍金粉的鋁絲銜接在媒介上,以手部動作控制彎曲方向,這個步驟就是掐絲。接著,要向固定好的金絲內填色,取沙的量不僅不能超過金絲的上限,還要在加入彩沙時及時敲打和震動使彩沙進一步平整和均勻。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質量。這讓我意識到,耐心和專注才能達到非遺傳承更高的境界。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楊老師。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為了讓非遺走出匠人工作室,走進大眾視野,手藝師傅們要在致力于作品設計和創作的同時,也通過學校、媒體等方式將這項技藝傳遞給更多人。我了解到孩子們通過口口相傳來到楊老師這里學習一門小技藝,楊老師更主動去到各個學校進行教師培訓和非遺進校園和進社區活動。我們在采訪時發現,老師的學生中有兩位特殊人群的孩子,楊老師說,即使他們表達有困難,亦或帶著耳蝸,他們在作品創作時仍表現地更加出色和更具專注力。剎那間我領會到,這就是“上帝為他們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他開啟另一扇窗”最好的詮釋。

圖為實踐隊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青瓷白宣,繪制淡雅素致的國風畫卷;金絲五彩,百轉千回寄托美好愿景;壁畫檐牙,剛柔相襯中凝固往昔時光……無數個瞬間,傳統非遺文化在歲月深處回眸,洞穿風煙,與當代對視。傳統是根脈,文化為骨血,涌動在民族的心臟,向人們講述記憶,喚起共鳴。在信息更迭頻繁的當下,傳統非遺文化的灼灼光華似乎逐漸為光陰所掩蓋,只待你我拂去塵沙,賦予其新的光彩。(通訊員 邵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