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聚焦:三重枷鎖困住當代青年
7月2日,無錫三陽廣場街頭采訪中,房貸、育兒成本被反復提及,網絡暴露的負面案例加劇婚育觀望情緒。“結婚生育是可選項而非必選項”成為主流回答,折射出當代青年對個體選擇權的珍視與傳統觀念的深刻變遷。

圖為團隊成員在無錫三陽廣場進行街頭采訪。張茵文 供圖

圖為隊長采訪顧東林律師。袁瑋豪 供圖
深度解碼:撕裂背后的三重根源
團隊負責人張茵文在分析收集的問卷后指出,92%青年認同“婚育是可選項”,但其中68%不清楚法律賦予的選擇保障。江蘇眾勛律師事務所鄭見濤律師在研討會上印證了這個發現:“當自主選擇權遭遇法律認知空白,必然催生群體性焦慮。”在國香園社區普法現場展示的維權案例,暴露出更深層機制短板。靖某霞產假津貼糾紛案中,企業違法成本僅需補足差額;家暴受害者陳女士的遭遇更揭示系統梗阻:“報警后要做傷情鑒定,申請法律援助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申請保護令得去法院,前后跑了五個部門。”
無錫市婦聯四級調研員鄧麗潔則點出心理癥結:“恐婚本質是愛的能力缺失。”團隊發現83%的恐婚群體存在“責任恐懼癥”,既渴望親密關系又抗拒權利義務綁定。這種心理機制與法律保障的脫節,構成當代婚育困境的深層矛盾。

圖為⽆錫市婦聯領導與團隊成員們進⾏研討。張茵文 供圖
破題之道:三位一體協同攻堅
青年自身需知曉法律對婚姻生育的保護,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青年女性亟需補上法律意識課,清晰了解勞動權益保障與婚姻家庭中的權利義務,掌握維權路徑,比如,遭遇家暴時應立即報警取證,財產分割前注重證據留存等。團隊也深入基層社區進行普法活動。7月9日,在蘇州市國香園社區普法課堂上,主講人賴思希結合真實案例解析《民法典》關于婚姻撤銷、彩禮返還、夫妻共同財產認定的條款,為青年筑起一道理性的防護網。

圖為團隊成員在社區進行普法。張茵文 供圖
未來展望:攜手婦聯構建長效支持網絡
團隊將結合婦聯及律所的專業建議,更中立客觀地調整問卷,繼而全面啟動優化后的大規模調研,扎實推進各項基礎工作,展開深入調研。同時,團隊將與婦聯持續攜手,構建引導青年樹立科學文明、平等進步新型婚育觀的長效機制,讓研究從現象觀察走向參與治理、影響未來,充分發揮青年力量與社會機構協同解決社會議題的作用。

圖為⽆錫市婦聯領導與團隊成員們進⾏婚育觀主題實地調研。張茵文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