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襄陽北編組站,志愿者們便被有序繁忙的作業場景震撼。在站場鐵路旁,大家圍攏聆聽工作人員講解,從列車編組原理到調度指揮系統,專業知識化作生動案例,在交流中流淌。

走進調度室、維修班組,志愿者與鐵路職工面對面。在辦公室,翻看作業記錄、探討技術難題;在戶外,跟隨師傅巡查軌道、檢修設備。“原來一列列車精準編組,背后是無數細節的協同!”一位志愿者在調研后感慨,此次實踐讓書本上的“鐵路運輸”,具象為眼前的調度指令、機械轟鳴與汗水堅守。
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干見真章。志愿者們穿上紅馬甲,看到職工攀爬檢修列車部件,做記錄,在安全保障中貢獻力量。面對復雜的鐵路設施,青年們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從辨認列車車型到了解軌道養護要點,逐步成為站場“熟手”。這段經歷,讓“勞動最美”不再是口號,而是烈日下擦拭設備、雨中巡查軌道的真實體悟。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武鐵的學長,他是來自鐵運1811班的團支部書記李智華。我們詢問學長很多同學不理解有早晚自習時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學長給我們的答復是:武鐵設有早晚自習,是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適應期。這段時間千萬不能放松懈怠,以免在離開父母的庇護后誤入歧途。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校園時光,這對未來就業大有益處。此外,建議大家多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積極參與志愿活動,這些不僅有助于個人成長發展,還能讓大家更好地與職場接軌,更快適應。

“三下鄉”的意義,不止于實踐本身,更在心靈觸動與信念生長。在襄陽北編組站,志愿者們見證鐵路人的堅守——無論寒暑,他們守護運輸安全;無論晝夜,他們保障物流暢通。這份“鐵路情懷”,感染著青年們。
有志愿者說:“以前覺得‘大國重器’很宏大,現在明白,就是無數鐵路人在崗位上的默默堅守。我們的‘三下鄉’,是向勞動者學習,更是找到青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方向。”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察到參與,青年們讀懂了“交通強國”的分量,更堅定了以專業報國、以實干賦能的決心。

當返程的腳步響起,我們喊著響亮的口號,鐵流逐夢啟新程,鐵道青春勇擔當。襄陽北編組站的鐵軌仍在延伸,運輸從未停歇。這場“三下鄉”實踐,是青春與鐵路的一次深度對話,讓“奉獻、協作、創新”的種子,在青年心中扎根。未來,這群奔赴過鐵路一線的年輕人,必將帶著實踐賦予的力量,在更多領域續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故事,讓“三下鄉”的光芒,照亮逐夢征途!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