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農業,智能點亮鄉村
1月20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地進行交談,劉地是個老農民,也是個新農民。劉地現場給實踐隊員展示新購置的農用無人機,升空后飛得既快又穩,所行之處,農藥均勻地噴灑在既定位置,飛行線路、噴灑劑量等在手機客戶端同步顯示。作為焦橋鎮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地為周邊近百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機服務,“我們靠專業吃飯,通過‘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服務模式,去年完成作業服務面積超10萬畝,經營收入約400萬元。”
像劉地這樣,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被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實踐隊員關注到無人機運用到農業當中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在助力鄉村振興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培訓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劉地繼續說道:“政府出資,學費全免,鼓勵我們新型職業農民上大學、長本事。”在國家和政府政策的引導下,焦橋鎮培養造就新型職業農民,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民投身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蔬菜長勢的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皋榮 供圖
深入走訪村民,聆聽發展需求
實踐隊成員挨家挨戶走進村民家中,了解科技助力鄉村特色農產業對村民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在明白實踐隊成員的來意后,村民們無一不熱情地介紹著生產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我們村原本只是利用傳統的種植方式,那時候我們只能保證自己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多虧了一些智能化的機器,讓我們在種植蔬菜的時候效率更高了,增加了產量,我們才能過上如今這樣的富足日子”,農戶姜先生在向實踐隊成員介紹時如是說。焦橋鎮在新型職業農民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了新農人里的一員,最后一步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焦橋鎮地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包括:農民自身受教育水平低,難以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職業化程度低,農民基本沒有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意識,也不清楚考取資格證書的流程和意義,這將是后續實踐隊研究的重點。

圖為實踐隊員對當地農民進行訪談的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董一冉 供圖
走進鄉村支部,傾聽基層聲音
當談及村里的蔬菜種植時,當地的基層干部鄒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實踐隊員們從鄒先生的介紹中獲知,為了增收,村里人一起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生產,當時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塑料大棚,主要種植白菜、蘿卜、辣椒、韭菜等大路菜,鎮政府和村子還開通各種渠道帶領村民們一起系統地學習營養土配制、澆灌、植株調整、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讓農戶們能夠科學種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通過當地的工作記錄,實踐隊還了解到村里的蔬菜產業以集體經營為主,主要銷售渠道為合作社批發,同時通過專業人士對農戶直播培訓,進行直播銷售,在當地村民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的經濟蒸蒸日上。
實踐隊員為了進一步了解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濱州市鄒平市焦橋鎮實踐的狀況,以及當地政府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改進措施,對當地的基層干部進行了訪談。在訪談過程中一位工作人員說到:“自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正式在焦橋鎮范圍內展開以來,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我們不斷地在嘗試和改進,設立專業的培訓學校,鼓勵農民積極參加培訓,并且聘請農業專家為村民開展免費講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雖然曲折,但仍在穩步踐行。

圖為實踐隊員對當地工作人員進行訪談的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董一冉 供圖
我國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的初級階段,隨著農業產業鏈越來越長、專業性越來越強、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遂而需要農民從原來單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從事更加精細和專業的工作。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會更加懂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將繼續通過實踐思考,深入探索特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