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長者飯堂如何“叫好又叫座”,又怎樣實現可持續運營,實現辦得起、辦得好、辦得久?帶著這些問題,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星筠”社會實踐調研團來到鎮江市上黨鎮豐城村,走進村里的長者食堂,一起尋找小食堂里的民生密碼。
暖心!食有所依,就近就能吃上“熱乎飯”
豐城村的“長者飯堂”從2023年3月揭牌運營,面積約120平方米。實踐團的同學們了解到,這里每天提供兩餐,午餐時間是10:30到12:30,晚餐時間是17:30—18:30,家住附近的老年人都可以來食堂用餐。長者食堂的收費標準依照年齡遞減,60-69歲老人十元一天,70-79歲老人5元一天,9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用餐。據長者飯堂的負責人介紹,食堂制作的飯菜口感偏軟爛、少油少鹽,還會根據老年人群體的口味、身體狀況進行靈活調整,針對高齡,空巢,五保,殘疾,優撫對象,獨居老人還將開設送餐上門服務。助餐服務在征集意見階段就受到附近村民的一致好評。“今天有魚湯,韭菜炒雞蛋,涼拌黃瓜,最近天氣熱,還有西瓜供應”,“好的很,菜都適合我們吃”,“方便的,鄰居幾個都愿意過來”,從老人們的話語中,大家都感受到飯堂準備的“熱乎飯”讓村里的老人十分暖心。

老人們聚在一起吃飯 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高清研 供圖
貼心!老有所樂,養老“搭子”共享“多樣餐”
實踐團的同學陪著老人一起吃完午餐,見老人們并沒有各自回家,而是聚在村養老服務中心的院子里乘涼拉呱起來,原來“長者飯堂”不但滿足了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營養、健康、實惠飯菜的需求,也是一處可以滿足老人社交需求的“小天地”。“我們飯堂開業后,每天有很多老人來就餐,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老人們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
除了周一至周天固定提供午餐外,在上黨鎮豐城村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可以閱讀、下棋、看電視,和老朋友們一起共享晚年生活。除了餐廳還設有活動室、閱覽室,復訓練室等多個基本用房,并將以社區中心為平臺打造專人服務團隊,對轄區老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管理等。服務中心會邀請社區衛生院定期為老人們開展健康義診活動,同時做一些健康科普,滿足老年人全方位、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需求。楊春麗老人住的離食堂遠了些,但是還是樂意每天來長者食堂吃飯,她笑著說,“村里頭貼心的很,我們姐妹幾個吃完就嘮嘮嗑,晚上吃完,我們自己就跳跳廣場舞,老頭子喜歡下棋就去村里下會棋,老張他腿不行,村里還有復健的,你看比我們在家生活可有意思太多了,我孫女回來還教了我一個新詞說我們這叫養老‘搭子’。”村長開心地對實踐團的同學們說,“村里的養老服務本來就有,但參與的老人很少,長者食堂把老人都聚了起來,養老服務中心的這些便民設施也動起來了,我們安排的健康檢查、健康科普,老人們也有興致參與了,多好的事!”


老人們在享受社區帶來的便利 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高清研 供圖
安心!老有所伴,長久飄香,共同烹飪“幸福食”
長者食堂最初是在城市社區開設,換到鄉村,人少需求少,價格怎么定?長者飯堂開得起來嗎?實踐團的同學們帶著問題找到了創辦人,村長陳云。村長提到自己創辦初心時說,“村里許多老人子女不在身邊,不少老人家吃飯就湊活湊活算了,我看著是真的不忍心。”
想辦食堂的心思定了,但資金是難解決的問題。于是村長挨家挨戶“找投資”,一開始根本沒抱希望,結果村長沒想到,村長的老人包括家屬都積極參與,村中的每位住戶都盡了自己的一份力。在長者食堂的公告欄上,記載了每一位為食堂捐款者的姓名和具體數額,起初是拿白紙和毛筆手寫的,后來又把印刷體和舊的紙張掛在一起,在泛黃的紙張上面記載著“更有老戰士陳志軍向90歲以上每位老人捐贈慰問金800元和輪椅一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和敬意”。村長動容地說到,“在豐城村,在長者飯堂的維持,靠的是每一位村民。”

為“長者食堂”捐贈的名單和金額 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高清研 供圖
但村長心里知道,開辦飯堂容易,開得長久確實不易。村里下一步計劃開展調研,摸排村里老齡人口分布情況和服務需求半徑,想辦法解決離得遠不方便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探索“補貼+募捐+引資”多重資金保障措施,以此保證飯堂正常運轉、秩序井然?偠灾,要聚焦老人所急所盼,通盤考量,讓飯堂辦的持久。
實踐團的同學們深刻感受到,“長者飯堂”一頭連著群眾冷暖,一頭連著基層擔當。一餐飯,看似民生小事,實則關系鄉村幸福的大事。實惠可口的飯菜、精細周到的服務、寬敞明亮的環境、輕松愉悅的氛圍,不僅打通了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盤活了基層養老的設施和措施,也讓越來越多老人在“一餐熱乎飯”中感受到濃濃關懷,吃出了幸福味道,有效解決了外出子女工作時的后顧之憂,切實保障了鄉村老人真正“食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伴”,的確暖胃又暖心。

星筠實踐團和老人們的合影 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高清研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