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儀式由任紀帆老師主持,校團委副書記徐藤、實踐部負責人邱先慧、學院黨委書記李義勇、團委書記張雨出席。實踐團成員牢記李書記對大家在實踐活動中時刻保障人身安全的囑托,更加堅定圓滿完成本次社會實踐任務的決心與信心。

活動伊始,負責人胡心悅向參與本次實踐活動的學生與學生家長介紹團隊的工作內容與發展路徑,并大致概括了當今非遺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市場化程度低、難以復制、后繼無人。

教學實踐選取傳統文化技藝扎染作為切入點,團隊成員對扎染技藝的起源與發展做出詳細講解,并向同學們示范扎染的過程與技巧。同時,實踐團為同學們準備了充足的扎染材料,分組分發,讓每位同學都能親身參與到扎染的過程中,感受到實踐的快樂,體會非遺的魅力。

當今非遺傳承發展呈現兩極分化愈加嚴重的局面。其一表現在非遺有國家、省級、區縣級之分,前兩者考核相對嚴格,而后者較為寬松,質量參差不齊。其二表現在國家、省級非遺知名度相對較高,市場轉化略好,區縣級非遺項目則相差甚遠。教育作為非遺傳承發展的關鍵環節,可以讓青少年在學習中認識到傳承與發展非遺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對非遺傳承發展的關注度,培養興趣愛好,擴大非遺傳承人可能性范圍。
山東省臨沂市作為古代東夷文化發源地、近代沂蒙革命根據地,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與紅色革命基因,也擁有諸多極富代表性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木版年畫、沂蒙山小調、蘭陵美酒、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等。近年來,臨沂市逐漸重視非遺資源的傳承與發展,鼓勵鄉村非遺傳承人帶動當地百姓將紅色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取得較大進展。

本次實踐依托于臨沂市豐富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聚焦于非遺文化在中小學階段的傳承與教學研究,可以將傳承與發展非遺的意識根植于青年學生心中,助力當地非遺教育開展,開拓更多非遺教育發展路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