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是社會科學類藏醫藥業專題博物館。
2007年5月1日,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館內藏品類別包括棉質、皮質、石質、紙質、金屬等,館內設有藏醫史、曼唐器械、古籍文獻、藏藥標本、天文歷算、彩繪大觀等六大展廳。截至2019年末,館內藏品數量達50000件/套,珍貴文物1020件/套。2020年12月,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走進大廳就可以看到一巨幅藥師佛、藥王及藥王城。藥王曼杰拉—— 藥師琉璃光佛是釋迦牟尼的化身,他曾在藥王城內為諸菩薩和外道諸神傳講醫學。據藏醫經典敘述:藥王城是一座正方形無量宮。宮墻五層,共有四門,由四大天王守護。無量宮富麗堂皇,光彩奪目。陽光普照的城南山上,長滿主治寒性病的各種熱性藥物;城北生長著主治熱性病的各種寒性藥物;城東生長著七種詞子;城西生長著六種良藥及寒水石、五靈脂,還有溫泉和五種藥水。藥林上空,群鳥歡歌;藥林四周,軀體內存有佳藥的象、熊等瑞獸伏臥。無量宮正中陳放著鑲嵌有各種寶石的寶座,寶座由神獅、神象、天馬、鯤鵬、孔雀馱載,座上端坐著正在傳醫學的藥王曼杰拉——藥師琉璃光弗。

古籍文獻廳
走進大廳左手邊就是我們的“古籍文獻展廳”, 古籍文獻展廳陳列了藏醫藥文獻中最具代表性的1000多函典籍,還展出了300多部現當代藏醫藥學書籍和古籍印版。通過古籍印板,《四部醫典》、《月王藥診》、《祖先口述》、《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等著名典籍,顯示了作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一的藏醫藥學浩瀚的典籍和博大精深、體系完整的藏醫藥學理論。數百部現當代藏醫藥學書籍展示了古老的藏醫藥學理論研究后繼有人。
《晶珠本草》
全書收載藥物29味,集藏藥學之大成。根據藥物的來源,質地、生境、人藥部位分為13大類即:珍寶類,寶石類、樹類、濕生類、旱生類、作物類、動物類、汁液類、土類、水類、炮制類、鹽成類、火類等。
樹類又分葉、花、果實、枝、干、皮、樹脂等7類。早生類系草本,有分根、葉、花、果實、地上部分和全草等6種。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科學,至今在植物和藥物分類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制作工藝制成,長2米,寬1.2米,重達1.5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四部醫典》。《四部醫典》中的主要醫學理論就是根據《月王藥診》的內容為藍本編著而成的。
藏醫養生展廳
在藏醫養生展廳中,藏族人民有不同的療法來應對疾病和生活中的小病小痛。如火灸療法,涂擦療法,熏香療法,岱瓦,罨敷等。其中較為有特色的就是熏香療法,岱瓦,罨敷。
熏香療法
熏香療法是點燃具有芳香、消毒、活血化察等功效的刺柏、杜松、黃花杜鵑、大好蓄、乳香等藥物,通過黑鼻、眼等某部位,達到防治瘟疫、鎮疼止痛、神醒腦及延年益壽的一種外治方法。


罨敷
將藥物等數于體表某一部位,借助藥力和熱(冷)力達到疏通經絡,清腫化察或止痛的一種療法。罨敷法分冷敷和熱散兩種,細分為30余種。其中冷罨是將水、石、性涼的藥物等經過特殊處理后罨敷在患處,熱熨是將鹽、土、性熱的藥物等烘熱后熨敷在患處,達到去除病患的目的。
岱瓦
通過岱瓦器械熱敷關節、疼痛部位而達到通經絡,化瘀、消腫、消炎的一種外治方法。

關于死亡
在藏醫藥文化中,我們總能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對于生命,受佛教文化的藏醫藥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而對于死亡,藏醫藥文化的理解也十分的獨特。他們認為“佛教文化認為臨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對亡者的去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結束,面臨死亡的人都會看到光芒,光明就是生命的本質,如果沒有覺醒,就會以生命的形式表現(生死輪回)。死亡,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剎那,是人類精神覺醒最適當的時機;死亡并不是一件哀傷的事情,而是可能在瞬間得到完全的解脫。”
總的來說,在藏醫藥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件哀傷的事情。而是新生命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