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戲曲,云游非遺
8月1日晚,調研團于線上召開第一次會議,團隊最終確定此次實踐的分工、方式和階段等,開啟了此次“魯韻梆聲”。成員們進入山東省文化館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線上展館進行游覽,共同觀看山東省非遺傳習大課堂與山東梆子專場演出《墻頭記》。表演在從容不迫的節奏聲中拉開序幕,一個個人物競相登場,演員們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將張木匠一家的故事娓娓道來。
表演結束后,團隊成員們各抒己見,認為作為山東梆子的經典劇目,《墻頭記》的表演流暢樸實、擲地有聲,鮮明地體現出山東梆子所承載的濃厚生活氣息和齊魯大地的地方風采,但存在創新型不足、難以吸引年輕觀眾的問題,在舞臺燈光、布景等方面還有待提升。

走進現場,觸摸魂脈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山東梆子的一種,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8月2日,“魯韻梆聲”調研團以小分隊的形式來到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開展實地調研。成員們參觀了萊蕪梆子的展覽大廳,大廳的展示墻上懸掛著眾多表演劇照,如曾獲“群星獎”的小戲《暖水袋 癢癢撓》、大型現代戲《城市村官》等。這些劇照直觀展示出劇團的久遠歷史與發展脈絡。
離開展覽大廳,團隊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劇場后臺觀看排練。藝術指導李長生介紹,由于山東梆子形成和發展的特殊經歷,歷代班社演出并流傳下來的劇目十分豐富。只就萊蕪梆子而言,粗略統計現在有近五百出演出劇目,僅建國前老一代班社演出的傳統劇目就占六成以上,其中“看家戲”是《兩狼山》《春秋配》《打鑾駕》等江湖十八本,正在排練的就是其中一個劇目。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山東大學文學院“魯韻梆聲”赴濟南市關于山東梆子研究與傳承調研團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研,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學院學子實踐創新的能力,展現當代大學生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