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特點 | 代表 |
魏晉南北朝 | 北朝始燒青瓷為主,陶冶技術成熟 | 紅褐釉喇叭口小瓶 |
隋唐 | 邢窯典型特征,唐代開始由青瓷向白瓷過渡,化妝白瓷的燒制出現并趨于成熟,窯器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 獸面連珠紋扁壺 |
宋 | 白化妝技法(定窯影響),裝飾主要為胎裝飾,著眼于實用,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彰顯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 白地剔花蓮瓣紋行爐 |
金 | 全面繁榮時期。有品種豐富的日用器,還有大量的陳設瓷、建筑瓷和宗教瓷,白地黑花的各種梅瓶,描繪著歷史故事和民俗文化的各式瓷枕,還有各種紅綠彩瓷塑神像與玩偶成為金代磁州窯的代表性器物。 | 黑地白剔花花鳥紋荷葉型枕 |
元 | 典型器為各種龍鳳壇、嬰戲罐,以及裝飾有詩文書法的四系瓶,風格粗獷豪放。 | 相如題橋故事詩文枕 |
明清 | 逐漸走向衰落,但產量不減,以白地黑花為主要裝飾的日用品和宗教用品仍然占有著北方廣大的民間市場,清末民國時期,磁州窯改變了白地黑花或褐花的傳統風格,開始燒制青花五彩瓷器,其風格清新剛健,活潑質樸,保持了其民窯的特色。 | 青花磁州碗 |
隨著更多文物的出土,對磁州窯各朝代特點的記述也在持續更新中。歷史文獻也不乏對磁州窯的記載,《宋史》中“磁州以瓷器負盛名,有名曰磁州窯。”突出了宋朝乃磁州窯鼎盛時期;《宋會要輯稿》:“臨清爐貯官磁,色白胎薄,花散開,空纖。”描述了當時磁州窯陶瓷的特點,比如色澤白,胎質薄,花紋分散。元代文人李贄在《李西逸集》中提到:“負鄭水磁州,南山神爐下營盼,金玉美腴,彩抹紅潤,清潤明麗,瓷質甲天。”贊美了磁州窯的瓷器金玉的美和清亮的色澤。《太平寰宇記》:“天圣時,多使貢,知遭邊餉,不復登歷,遂絕品。”意味著宋代時期出產的磁州窯陶瓷受到了一些外界因素(賦稅繁重、朝貢、戰亂、饑荒)的影響,導致生產逐漸減少。然而歷史文獻中對磁州窯的記載往往比較有限,有時也存在不準確或模糊的地方。考古發掘則通過實物的發現,用以驗證和修正文獻中的記載,從而進一步了解和補充磁州窯的歷史信息。
相信還有更多的瓷器在舊址中等待發掘,一件件陶器瓷物將為我們豐富磁州窯的文物資料,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磁州窯的制作工藝、裝飾風格、器物種類以及使用范圍,同時也為中國陶瓷工藝史的研究提供新思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