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花燈流行于僧樓鎮馬家堡、李家堡村,是一種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后夜晚活動。轉燈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系當地民間藝人根據風車原理研制而成,其制作工藝包括編制、剪紙、裱糊、仿生、木工裝飾等步驟,涉及幾何、舞蹈美學、動力、熱力等多種學科原理,起初只有單轉或雙轉,后逐漸發展到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花燈同時在一個燈架上轉動。轉燈制作先用竹子扎成骨架,用葵花桿做燈身主體,用麻紙糊成各種花燈,另用厚紙糊成4-5個風輪,安裝在每個花燈的中心,燈面上飾以各種剪紙圖案。燈的空心處穿一轉軸,軸外固定一燃燭柱,使燭光保持平穩達到燈轉燭不動的效果。燈架的頂端再飾一雉尾和紙繡球、風哨等,使燈在轉動時有色有聲,引人注目。表演隊伍雄壯,有時多達數百人,各持一燈架,身穿馬童裝,頭扎英雄巾,佩戴馬鈴,勁吹—口哨,碎步行進。隊首由一人持火球向導。整個表演鑼鼓震天,嗩吶嘹亮,燈光絢麗輝煌,蔚為壯觀。河津市的轉燈已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
轉花燈由李家堡的藝人一代一代傳承,發展到今天已經1300多年的歷史了。李懷俊爺爺從8歲便開始接觸花燈,他每天都在旁邊看著自己的父親和叔叔他們怎么做的花燈,漸漸地他便迷上了花燈。對喜愛的事物抱有一股勁的李爺爺纏著自己父親和叔叔教他做單燈,每當他們表演時就拿著自己做的單燈跟著他們后面跑,大人跑到哪李爺爺就跟到哪兒。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李爺爺對花燈的認識越來越強烈,制作花燈也越來越熟練,甚至在制作花燈中也會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李爺爺說最開始花燈其實是人們為了適應和改善生存環境所制作的這么一種夜間照明工具,但因為當時全國的綠化條件很差,加上地理環境的原因導致當地夜間經常刮大風,夜間出行的人們用燈籠照明時,燈籠常常會被大風吹滅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當時的人們根據風大的這一特點制作了燈隨風動的燈籠,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此逐漸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民俗特色轉花燈。而現在花燈除了元宵節外也會在婚禮、廟會、慶典等喜慶的日子里進行表演。隨著人民觀賞水平的提高,過去的花燈以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于審美的需求。李爺爺們在制作花燈時也在不斷改良選用更好、更美觀的新材料;舻耐庥^也從原來的黑白相間變為現在的多彩的顏色,與眾多傳統文化相結合。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1997香港回歸時李爺爺曾受邀制作花燈表演,他十分高興,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對于李爺爺來說,這不僅是對轉花燈這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重視,對中國的其他非物質文化和民俗文化來說都是一種宣傳,也是讓花燈這樣的民俗文化走出國門,展現文化自信的機會。
花燈所表現的精神在很早便有體現,除了表現在李家村、馬家村和劉家村三個村子間爭強好勝,敢為人先的精神外。還在于制作花燈,表演花燈日積月累的學習、堅持不懈的練習、不斷的制作和嘗試。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傳承花燈這門技藝,李爺爺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出版了轉化燈的書籍,將花燈的起源、制作、跑花燈以及自己對于轉花燈的感悟和經驗都毫無保留的寫進書里。并且李爺爺還開設了轉花燈的培訓班,免費教導孩子們學習花燈,希望轉花燈這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李爺爺還說年輕人學習花燈技藝要培養耐心和毅力,花燈制作需要耐心和毅力,特別是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信自己的努力會帶來成功。另外多做實踐:花燈技藝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實踐,通過不斷地制作和嘗試,你才能更好地掌握技巧。同時,實踐也是激發創作靈感和發現新技巧的重要途徑。參加花燈活動:參加花燈活動可以讓你了解不同地區的花燈制作風格和技巧,也有機會更直觀地了解其他非遺文化,還能結識同樣熱愛花燈的朋友。這些也同樣是花燈所表現的精神文化內涵。
團隊成員們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李爺爺曾經制作的花燈,李爺爺還帶著大家一起體驗轉花燈。

圖為李懷俊爺爺曾經制作的花燈

圖為李爺爺給大家看曾經演出圖片


圖為李爺爺給團隊成員講述

圖為團隊與李爺爺及妻子的合照




圖為李爺爺帶著團隊成員體驗轉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