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張書記

社會發展促產業發展
下張芡實種植歷史悠久,下張村自清末已經開始了芡實的種植,至今已有100余年,是可被冠以“芡實之鄉”稱號的。四十五年的風雨兼程,四十五年的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下張村沐浴到改革的春風,芡實產業水平也隨之提升。據張書記所說,以前的芡實更多用以制藥,銷售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隨著冷鏈技術的發展,如今芡實能得到更好的儲存,基本上能實現人人食用到新鮮的芡實。關于芡實的銷售,下張村委專門成立合作社來收購村民的芡實銷往各地。更兼信息時代的到來,通過廣播、電視等媒介手段讓當地芡實推廣到全國進行銷售,雖然下張芡實的價格較貴,但仍是供不應求,種植芡實成為下張村民致富的重要道路。
芡實

芡實

芡實
資源受限致人才流失
下張村位于韓江西岸,雨量豐沛,水質清澈,土壤肥沃。正因如此優秀的地理環境,才能種出如此優質的芡實。張書記為團隊介紹了當地芡實種植的自然因素。首先,從水源地的選擇來看,以前的芡實種植是在溪澗、溝渠進行的,現在則是在低洼的水田種植的。此外,可供種植的土地資源也是下張村發展芡實產業的重要一環。張書記指出,盡管下張村擁有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但目前下張芡實的種植仍處于人多地少的境況。人才是第一資源。由于土地的稀缺,下張村的青年人才主要是在外地打工,不能夠歸鄉為下張芡實產業的發展助力。資源的不足致使人才的流失,這也是張書記深為遺憾的一點。

技術不精曝明顯短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改進農民的種植方法,下張村委曾請過一些農科所的專家到當地芡實進行考察,雖然專家的建議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并不適合當地的芡實種植及管理。當地農戶憑借老一輩多年的經驗可以更好地把控芡實的種植條件。再加上土地資源不足,下張村目前還沒有較大規模的種植環境進行科學種植。此外,在芡實的加工處理方面,張書記表示下張村委正在計劃引進專業機器來進行芡實的處理,但是因手工剝芡實是當地特色,也是當地芡實價格較高的原因,所以機器處理取代手工處理的工作目前很難開展。一個產業要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芡實被東鳳鎮列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規劃,為東鳳芡實加大生產規模及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政策助力。在此項規劃的實施下,下張村的一些芡實種植大戶已將產業向外延伸,并購置機器對芡實進行處理加工,生產規模得到擴大,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時,張書記說道:“芡實的成品率較低,技術仍要繼續完善。”下張村芡實產業除了土地資源不足之外,還存在生產技術水平較低、機產成品率低的明顯短板。


任重道遠,砥礪前行。作為潮州特色物產,下張芡實是下張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重要抓手,是下張村民走向富裕的重要資源。尋覓良方,對癥下藥。張書記的愿望是能夠引進人才,大膽創新,改良土質及生產技術。希望大學生團隊能為當地芡實產業發展積極獻策,與下張村委及全體村民一道努力將當地芡實產業的短板補齊,使生產出的優質芡實走出潮州,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