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在新媒體背景下非遺傳承發展的新形勢,深入探索非遺產業與新媒體結合發展的具體措施,2023年7月16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來到山東省淄博市“西冶工坊”,深入學習與體驗了琉璃的制作工藝,探究新媒體時代琉璃的傳承和發展策略。
絢爛琉璃 流光溢彩
實踐前期,實踐隊員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淄博博山的琉璃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業界素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淄博”之說。
實踐隊員們來到“西冶工坊”門口,便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隨后實踐隊員們便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開啟了“西冶工坊”的參觀之旅。來到第一間工作室,工人師傅正在對一件琉璃如意進行最后的打磨工作,據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的一件國禮,名為“海韻如意”。該作品以多色琉璃為原材料,采用脫蠟鑄造法生產制作,以會議所在地青島的海元素為基調,將海浪花演變為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如意,底座猶如海平面上微微泛起的波浪,寓意著吉祥如意。

圖為隊員們觀摩“海韻如意”的制作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飲光而生 火凝為色隨后,實踐隊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窯爐車間,首先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熱氣,接著便看到工人師傅們奔跑往返于工位和爐子之間,在炎熱的工作環境中遵循嚴格的操作技巧進行琉璃的制作。工人師傅們運用各種傳統手法和技藝,制造出各種形狀各異的琉璃工藝品,無論是琉璃花瓶、酒具還是各種裝飾品,都展現了琉璃工藝的獨特魅力。
據工作人員介紹說,琉璃燒制過程中手藝人首先會將所需的原料倒進窯爐進行熔煉,將料棍放進窯爐以附著熔融的琉璃,這一步稱之為化料。將帶有熔融琉璃的料棍從1400℃高溫的窯爐中取出的這一步稱之為挑料。接下來的吹制和塑型程序密不可分,利用吹筒吹制的最佳時間只有15s左右,用力過大或過小都會使琉璃產品產生瑕疵,因此對吹制技術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因爐內溫度較高,琉璃存在軟度,取出琉璃后需在旋轉的同時完成造型。琉璃成型后需進行退火,即把燒制好的琉璃放入500℃的保溫窯內保溫四天,在此過程中造型好的琉璃沒有出現炸裂則表明此產品燒制成功。實踐隊員們有幸觀摩了琉璃花瓶吹制、塑形的全過程,更加體會到琉璃制作工藝的精巧與不易。

圖為工人師傅在制作琉璃花瓶 通訊員 尹宇航 供圖
接下來,實踐隊員們隨工作人員來到琉璃展廳,據工作人員介紹,淄博的琉璃工藝作品經常參加各種國內外的展覽和比賽,獲得了眾多的獎項和榮譽。特別是多次在國家級的外交場合中出現,例如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晚宴上,“博山琉璃插花擺件”作為國宴桌上的插花擺件;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博山琉璃藝術品“琉璃駝隊”作為陳列擺件。這些琉璃藝術品通過展覽和交流,將淄博的琉璃工藝推向了全國,引起了人們對淄博非遺文化的關注與熱愛。琉璃展廳還陳列著工人師傅們制作的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琉璃,這些琉璃可以洗盡鉛華、樸實典雅,可以晶瑩透剔、純凈無暇,可以色彩斑斕、熠熠生輝。琉璃折射出的,有悠遠文明的霞光,有創作者的情思,還有琉璃本身的神韻。

圖為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們介紹國禮琉璃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數字融合 創新發展在實踐活動的最后,恰逢工人師傅們中午休息時間,實踐隊員們對工人師傅進行了采訪。工人師傅說,琉璃的制作工序復雜,需要專業的技藝和耐心,由于博山琉璃的燒制技藝采取“師徒一對一”式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需耗費學習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少有人愿意持之以恒地學習琉璃燒制技藝。但是在新媒體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通過新媒體平臺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非遺產業開始煥發生機。

圖為實踐隊員們采訪師傅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到2025年,非遺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工作體系更加完善,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健全,創造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明顯提高。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共享保護發展成果,多彩非遺在新時代生機勃勃,為文化強國注入堅實底氣和強大動力。當下琉璃制作的傳承者們正開始采取傳統與現代元素相融合,以創新設計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例如,設計師們引入了現代的設計元素和圖案,創新了琉璃制品的樣式和造型。這些作品既保留傳統琉璃的精髓,又展示出現代藝術的風采,使琉璃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教育系統中也開始廣泛推廣這種獨特的手工藝,尤其是在中小學生中,通過開設琉璃藝術工作坊、實習基地等方式,讓年輕一代親身參與到琉璃制作中,感受并理解這門古老工藝的魅力,培育他們的傳承意識。